(一)
杭州的秋夜裹着桂香,赵丽颖(苏婉)趴在西湖边的石桌上,望着水面倒映的月影。她腕间的暗银丝线在月光下泛着幽蓝,与桌上那方“苏婉绣帕”上的金线交相辉映——这是她在故宫修复组帮助下,用乾隆年间的“冰蚕银”复原的第二幅绣帕,帕角绣着并蒂莲,中央藏着半枚碎玉,与林更新(萧九龄)腰间的玉佩严丝合缝。
“星儿,发什么呆呢?”
林更新(萧九龄)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点杭州口音的软哝。他穿着月白长衫,手里提着个食盒,是刚从楼外楼买的西湖醋鱼和东坡肉。
赵丽颖(苏婉)转头,见他正弯腰替自己理被风吹乱的鬓发,指尖沾了点醋鱼的酱汁,在她耳垂上点了点:“我让阿福去买了桂花酿,你尝尝?”
她笑着躲开他的手,却没躲开他眼底的温柔。这是他们在乾隆年间的第七日——自云隐山雷暴后,两人便留在了苏州,借住在沈府旧宅。白天,林更新(萧九龄)去戏班教小徒弟唱戏;晚上,赵丽颖(苏婉)在绣坊教绣娘们“冰蚕银绣”,倒真应了“苏婉绣娘”的名头。
“狗哥,”她戳了戳食盒里的醋鱼,“你说咱们在这儿待多久?”
林更新(萧九龄)在她身边坐下,把食盒搁在石桌上:“等这帕子上的并蒂莲绣完,等这坛桂花酿喝光,等……”他顿了顿,握住她的手,“等咱们把该说的话,都说透。”
(二)
月上柳梢时,两人溜去了山塘街的画舫。
赵丽颖(苏婉)撑着油纸伞,看林更新(萧九龄)买了盏荷花灯,轻轻放进河里。灯影随波晃动,映着他微翘的眼角:“星儿,你记不记得现代的西湖?”
她当然记得。去年冬天,他们在这儿拍《白蛇传》,她演白娘子,他演许仙。那时的他,总爱往她伞下躲雨,说“颖宝怕冷,我给你挡着”。
“怎么不记得?”她低头拨弄帕子上的金线,“那会儿你说,等戏拍完,要带我来这儿吃定胜糕。”
“现在带了。”他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打开来,是块沾着桂花的定胜糕,“阿福说,这是苏州最地道的味道。”
赵丽颖(苏婉)咬了一口,甜糯的豆沙在嘴里化开。她望着林更新(萧九龄)被月光镀亮的侧脸,忽然想起穿越那日——他在雷暴里喊“丽颖”的声音,和此刻替她擦嘴角糕屑的动作,重叠成同一个轮廓。
“狗哥,”她轻声说,“你说……咱们是不是在重复前世?”
林更新(萧九龄)的手顿了顿。他望着河面上漂浮的荷花灯,灯影里映出两人交叠的影子:“前世的我们,在乾隆年间绣帕、唱戏;今生的我们,在横店拍戏、在老宅吃红豆沙饼。可不管哪一世,”他转头看她,眼里有星子在跳,“我要守的人,都是你。”
(三)
深夜,两人窝在沈府旧宅的阁楼里。
赵丽颖(苏婉)借着月光,继续绣那方并蒂莲帕子。金线在她指尖游走,每绣一朵花瓣,就想起现代片场里,林更新(萧九龄)为她调整灯光的模样——那时他说:“星儿的眼睛比灯还亮,得让观众看见。”
“星儿,你看这个。”林更新(萧九龄)突然从箱底翻出个布包,里面是半本旧账册,封皮上写着“苏记绣坊·乾隆三十八年”。
她凑过去,见第一页写着:“苏婉,年方十六,擅冰蚕银绣,尤精‘双生引’。与戏子萧九龄情投意合,私定终身。乾隆三十八年西月廿三,雷落云隐山,二人同往,自此未归。”
“这就是咱们的‘前世档案’。”林更新(萧九龄)的手指划过字迹,“我在故宫查了三个月,才找到这本账册。”
赵丽颖(苏婉)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翻到第二页,见上面记着:“苏婉最后一次接的活,是为‘庆喜班’修补戏服——那戏服的主人,正是萧九龄。”
“所以……”她抬头看他,“咱们前世,真的因为这身戏服失踪了?”
林更新(萧九龄)点头,从怀里摸出半块碎玉:“这是我在戏服里找到的,和你腕间的暗银丝线缠在一起。乾隆年间的《苏州府志》说,这玉叫‘双生佩’,是苏婉和萧九龄的定情信物。”
赵丽颖(苏婉)接过碎玉,触感冰凉。她忽然想起现代戏服里那半块玉佩——原来,两世的“定情信物”,本就是一对。
(西)
三日后,苏州城飘起了秋雨。
赵丽颖(苏婉)在绣坊教绣娘们“冰蚕银绣”,林更新(萧九龄)则带着戏班的小徒弟们在雨中练功。雨水顺着瓦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水花,倒像极了现代片场的洒水车。
“苏师傅!”扎着羊角辫的小绣娘跑过来,“您看我这朵莲花,绣得像不像您教的‘并蒂双生’?”
赵丽颖(苏婉)接过她的绣绷,见帕子上的莲花瓣瓣分明,金线在雨幕里泛着柔润的光。她笑着摸了摸小绣娘的头:“像,像极了。”
“苏婉!”
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赵丽颖(苏婉)转头,看见林更新(萧九龄)浑身湿透,抱着个油纸包站在雨里。他的长衫贴在背上,发梢滴着水,却笑得像个孩子:“我买了你爱吃的糖粥!”
赵丽颖(苏婉)的心头一暖。她想起现代他拍武戏受伤时,也是这样举着保温桶站在她病房门口,说“颖宝,喝点热的”。
“狗哥,”她接过糖粥,舀了一勺吹凉,“你怎么来了?”
“戏班的孩子们说,想听你讲‘双生引’的故事。”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他们说,苏师傅的针脚会讲故事,比戏文还动人。”
赵丽颖(苏婉)望着他眼底的期待,忽然站起身:“走,去戏园。”
(五)
戏园的舞台上,油灯被雨水打湿,光线昏黄。
赵丽颖(苏婉)站在台中央,手里捏着那方并蒂莲帕子。台下坐着二十多个小绣娘和小戏子,眼睛亮晶晶的,像缀满了星星。
“你们知道‘双生引’吗?”她开口,声音清亮,“那是两根缠在一起的线,一根绣针,一根戏服的金线。它们说,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就算隔了百年,也能找到彼此。”
林更新(萧九龄)坐在台下第一排,望着她发亮的眼睛,喉结滚动。他想起现代片场,她也是这样站在聚光灯下,说“戏入心了”——那时他说:“星儿,你比戏还动人。”
“就像我和萧郎。”赵丽颖(苏婉)的目光扫过台下的林更新(萧九龄),“我们在乾隆年间绣帕、唱戏,后来被雷暴卷走;现在,我们又在苏州相遇,绣同样的帕子,唱同样的戏文。”
“那……”一个小绣娘举手,“我们会像苏婉姐姐和萧郎那样,被雷暴卷走吗?”
赵丽颖(苏婉)笑了。她转头看向林更新(萧九龄),他正冲她点头,眼里有光:“不会。”她说,“因为这一次,我们有彼此。”
(六)
雨停时,月亮爬上了屋檐。
赵丽颖(苏婉)和林更新(萧九龄)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绣娘和小戏子。风里飘着桂花香,混着糖粥的甜,像极了现代中秋夜,他们在老宅煮的红豆沙。
“星儿,”林更新(萧九龄)突然停下脚步,“我有样东西要给你。”
他从怀里摸出个红布包,打开来,是枚银戒——戒圈内侧刻着“双生”,外侧雕着并蒂莲,和现代那枚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
“我在老宅的樟木箱里找到的。”他的声音发哑,“是我爷爷藏的,他说‘等双生归处,便把这戒指给苏婉’。”
赵丽颖(苏婉)的手指抚过戒圈上的刻痕。她想起现代老宅阁楼的日记本,想起爷爷临终前的话——“吾孙林更新,必护苏婉周全”。
“狗哥,”她踮脚吻他唇角,“这是我们的‘双生戒’。”
林更新(萧九龄)把戒指套在她手上,冰凉的银贴着皮肤,却像揣了团火。“星儿,”他说,“不管前世今生,我都要做那个护着你的人。”
(尾声)
三个月后,赵丽颖(苏婉)带着复原的“苏婉绣帕”回到北京。
故宫的展柜前,她望着帕子上泛着柔光的并蒂莲,耳边响起乾隆年间小绣娘的话:“苏婉姐姐,等我们长大了,也要像你和萧郎那样,绣一辈子的帕子,唱一辈子的戏。”
林更新(现代)从身后环住她,下巴蹭着她发顶:“星儿,你说……咱们算不算‘双生归处’?”
她转身,吻他眼角的泪痣:“算。”她举起手腕,暗银丝线和银戒在阳光下交相辉映,“而且,我们的戏,才刚唱到‘并蒂莲开’。”
窗外,秋阳正好。
赵丽颖(苏婉)望着展柜里的帕子,又望向他腕间的淡粉色印子——那是穿越时暗银丝线勒出的痕迹,此刻正随着心跳微微发烫。
她知道,有些故事,从乾隆年间的雷暴开始,便注定要跨越百年,轮回往复。
而这一次,她和林更新(萧九龄),终于在每一世的轮回里,找到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