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集:天下之责:匹夫亦怀家国志
深秋的寒风裹着细雨扑打在紫禁城的红墙上,朱翊站在文华殿的窗前,望着庭院中被雨水打落的枯叶,手中握着的密报己被汗水浸湿。这是小顺子冒雨从民间带回的消息——应天府郊外的流民营爆发瘟疫,短短三日己夺走数十条人命。
“太孙殿下,太子殿下请您去书房议事。”小顺子的声音带着不安。朱翊将密报收入袖中,转身时瞥见铜镜里自己严肃的面容——八岁的孩童身形,却藏着一颗历经现代文明洗礼的心。他深知,在这个医疗落后的时代,一场瘟疫足以酿成大祸。
书房内,朱标正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愁眉不展,案头放着户部关于赈灾粮短缺的奏疏。“雄英来了。”太子揉着眉心示意他坐下,“如今江南大旱,北方又闹蝗灾,朝廷库银见底,该如何是好?”
朱翊没有急着回答,而是从袖中取出几张皱巴巴的草纸,上面画着简易的蒸馏装置和口罩草图:“父亲,孙儿有个法子。流民营的瘟疫可用蒸馏法提纯草药,制成药剂;至于防护,可用棉布浸药水做面罩。”
朱标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图纸,眼中满是惊讶:“这......这都是从何而来?”朱翊低头,做出虔诚的模样:“是仙人托梦,还说若能广施善政,定能得到上天庇佑。”他知道,在这个迷信的时代,“仙人托梦”比任何科学解释都更有说服力。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陛下驾到!”随着太监的高声通报,朱元璋大步踏入书房,身后跟着面色阴沉的黄子澄。帝王的目光扫过桌上的图纸,最终落在朱翊身上:“听说你在琢磨治瘟疫的法子?”
朱翊跪下行礼,声音坚定:“回皇爷爷,孙儿虽年幼,但也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些流民皆是我大明子民,若不及时救治,恐生祸端。”黄子澄突然上前一步,官服上的仙鹤补子随着动作抖动:“陛下,太孙此举有违祖制!医病之事自有太医院负责,怎能让皇孙插手?”
朱元璋却抬手制止了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口罩图纸:“大孙,你且说说,这玩意儿如何能挡住瘟疫?”朱翊见状,立刻从空间中取出提前准备好的棉布和草药:“皇爷爷请看,将草药熬煮后浸泡棉布,既能过滤空气中的污浊,又能借药力防病。”说着,他将口罩示范着戴在脸上,“孙儿愿先试戴三日,若无异样,再推广给医官和百姓。”
殿内一片寂静。朱元璋盯着孙儿稚嫩却坚毅的脸庞,恍惚间想起自己十五岁那年,眼睁睁看着父母兄长饿死在茅草屋里的场景。若当时有人能伸出援手......“准了。”帝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拨五百两银子给太孙,全力救治流民。黄子澄,你协助太孙督办此事。”
领命后的朱翊立即投入行动。他利用空间灵泉加速草药生长,又从记忆中翻找出前世在新闻里看过的方舱医院搭建方法。流民营中,戴着简易口罩的医官们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间穿梭,熬药的大锅里蒸腾着白色雾气,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苦涩气息。
第五日深夜,朱翊正在流民营查看病情,突然听见一阵骚动。几个壮汉抬着一位昏迷的孕妇闯了进来,孕妇面色青紫,身下满是鲜血。朱翊想起现代医学知识,立刻指挥:“快,烧热水!找干净的棉布!”他顾不上身份,亲自为孕妇接生。
当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划破夜空时,流民们齐刷刷地跪在泥地里,对着朱翊不停磕头。“活菩萨啊!”“太孙殿下救了两条人命!”此起彼伏的感恩声中,朱翊望着怀中皱巴巴的小生命,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他正在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消息传回宫中,朱元璋望着案头的捷报,久久不语。窗外,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金砖地上,映出朱翊画像上那抹倔强的神情。帝王提笔,在奏疏上批下一行小字:“太孙仁厚聪慧,堪当大任。”
是夜,朱翊站在流民营的高坡上,看着灯火通明的帐篷。寒风吹过他单薄的衣衫,却吹不散心中的暖意。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个代,还有无数的饥荒、疫病、战乱等待他去改变。握紧拳头,他对着夜空轻声道:“大明的未来,就从这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