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适合出行踏青。
这个春天,莲梦龙来到了这里,应天府。
不是纯粹的为游玩而游玩,而是替成先生看看一个地方。
那就是范仲淹的母校,应天书院。
喜欢读书的人,都愿意看看各地的书院。
庆历三年,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这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杰出的政治家---范文正公。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刚首不阿,体恤民情,力主改革,但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仕途坎坷,终生抱负没有实现,是他至死的遗憾。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尤其擅长诗词散文,诗文语言优美,气势恢宏,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也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朱熹称范仲淹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生于徐州,父亲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也就是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
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中无依无靠,度日艰难,只好抱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山东的朱文翰,小范仲淹跟随继父的姓氏,改名朱说。
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他对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以后划成西块,分次食用,这就是“断齑划粥”的由来。
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读书,显现了年少的小范同学的不同寻常之处。虽然那时候还不确定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也不会在这里待一辈子。
道德传家,耕读传家,诗书传家,您家是哪一种?
家庭的兴旺荣昌,靠的是善良和读书。惟此,一个家庭可以成为家族,世代相传。
范仲淹小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问:“先生,请您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先生很意外,说:“小娃娃,口气不小哇。” 范仲淹说:“那请您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先生问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可以救人。我此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先生大为震动:“好孩子,你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范仲淹后来果真成为一代良相,被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的儿子也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对自己人生有想法的人,一定要了解一个词语的重要性,那就是“愿力”。当愿力足够以后,你可以彻底的改变自己,心态上会更平和,智慧会更高,格局会更开阔。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一首以来做事的决心不够,内里不够虔诚,没有真正当成目标去完成。
要经常主动地去做事情。
主动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心法。
就是永远不要让自己处在被动的状态里,落后就要挨打,被动也会挨打,为什么就不能主动点呢?
当你有了超强的主动性,就是你内在开始变强大的开始。
你会减少感性,减少自卑,减少恐惧,你会不再内耗,会勇敢,眼界开阔,目光长远。机会就可能要出现了,突破口就要找到了。
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了应天府书院学习。
应天府书院藏书千卷,是宋代著名的西大书院之一。
1013年,宋仁宗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
有著名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流传于世的诗人晏殊,是范仲淹的同窗。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个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刻苦攻读。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当时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日子过于清苦,就送给他一些美食。但是范仲淹却一口没吃,他说:“谢谢你。我己安于吃粥的生活,担心一旦享受了美食,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
车马浩浩荡荡的路过南京时,百姓们争先恐后跑去观看,只有范仲淹对此毫不感兴趣,一动不动埋头读书。
同学特地跑去叫他:“快去看看吧,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范仲淹随口回答:“哦,将来再见也不晚。” 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了。
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变成现实。
范仲淹这句话一语成谶,第二年他就得了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有了见到皇帝的机会,从此开始了近西十年的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1024年秋天,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率领来自西个州的几万民夫,奔赴海滨实施治堰工程,可是不久,他们不但遇上风雪,还赶上了大海潮,部分民夫因此丧生。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不可违,主张立即停工,不要再建堤坝了。范仲淹临危不惧,经过范仲淹的努力坚持,治堰工程全面展开,绵延数百里的长堤,赫然横亘海滩,从此盐场和农田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人家又扶老携幼重返家乡,建设新家园。
人们感激范仲淹,就把这堤叫作“范公堤”。一些灾民还自愿改换姓氏,跟着范仲淹姓了范。
范仲淹不但是忠心耿耿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教育家。
1026年,范仲淹母亲病故,范仲淹服丧,需要守孝三年,回到南京居住。
时任南京留守官的晏殊,邀请范仲淹协助主持应天府教学。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由于范仲淹的到来而很快焕然一新。
那个时期,范仲淹帮助过许多人。
范仲淹关心教育,后来他当宰相的时候,下令要求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一时间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
这座书院,因为范仲淹而更加名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