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年间,芒种刚过,阳谷县的日头己带着溽夏的黏腻。青石板街被晒得发烫,蒸腾的暑气里浮着芝麻酱的醇香、卤味摊的八角味,还有茶肆里新沏龙井的清冽——唯独街角“武大郎炊饼”铺子前,是纯粹的麦香混着焦芝麻味,像块朴实的土布,裹着这方喧嚣市井的晨昼。
武大郎弓着背立在鏊子前,五短身材因常年劳作驼成弧形,粗布褂子短了寸许,露出的小臂黝黑结实,布满细密的汗毛孔。他正用竹片铲起炊饼,火光映着他棱角模糊的脸:面皮黝黑如陶土,额角三道深纹似刻痕,一双乌亮的眼睛总爱低垂,抬眼时才露出憨厚的局促。右手指腹的老茧厚如铜钱,虎口处还留着去年被鏊子烫出的月牙形疤痕,此刻正被新渗出的汗珠蛰得发疼。
“大郎,最后几个饼了?”斜后方传来洪亮的嗓音。
武大郎回头,见是矮胖的曲奇挑着糖糕担子走来。这汉子面团团一张脸,笑时眼眯成缝,鼻头沁着汗珠,蓝布褂子前襟油光发亮,手腕上的榆木手串磨得发亮。“曲大哥!”他连忙堆起笑,露出缺了半颗的下门牙,“刚烙完,您要几个?”
曲奇卸下担子,用袖头擦脸:“来俩!昨儿小子还吵着蘸白糖吃。”他凑到鏊子前猛嗅,“嘿!今儿面发得好,芝麻焦香!赶明儿能去州府开铺子了!”
武大郎不好意思地低头包饼:“曲大哥又打趣我。”
曲奇接过饼却没走,压低声音凑近:“方才见西门大官人马车在你铺子前停了半晌,没找麻烦吧?”
武大郎手一抖,纸包险些落地。他想起那辆青布马车,想起车窗里锐利的目光,心像揣了兔子:“没……许是路过。”
“路过?”曲奇急得搓手,袖口毛边扫过武大郎胳膊,“上月王婆说,西门庆在勾栏院指着粉头说‘不及卖炊饼家的婆娘三分颜色’!这话早传遍了!大郎,你长点心吧!那主儿什么手段,咱惹得起吗?”
武大郎脸色煞白,额角青筋首跳。他想起潘金莲今早对镜叹气,想起她看自己时偶尔掠过的嫌恶,想起茶摊闲汉的窃笑,额头汗珠大颗砸在案板上。
曲奇见状拍了拍他肩膀:“罢了,哥哥瞎操心。快收摊回家吧。”他从担子里摸出两块桂花蜜饯塞进武大郎手里,“给嫂子尝尝。”
武大郎捏着变了形的蜜饯,糖汁顺指缝滴落。他望着曲奇挑担远去的背影,听着扁担吱呀与不成调的小曲,扛起空竹筐往家走。怀里二两猪肝尚暖,心里却寒意渐浓。
西窗半开,雕花窗棂被竹钗支起寸许。潘金莲对镜绞脸,细麻线勒过鬓角时,镜中映出她微蹙的远山眉:目似秋水横波,却凝着不耐;肤色瓷白如雪,连绞脸勒出的红痕都透着粉意。月白色纱裙裹着窈窕身段,领口微敞处露出如玉脖颈,发间堕马髻松挽,几缕青丝垂肩,随动作轻晃。
忽闻楼下武大郎憨笑,她攥麻线的手猛地收紧,血珠滴在裙上洇出红点。镜中美人眼神一冷,将麻线摔在妆台,线团撞得铜香炉叮咚响。她走向窗边,裙摆扫过绣墩,露出三寸金莲上磨白的并蒂莲绣鞋——那是未出阁时亲手绣的。
恰在此时,街心传来马蹄声。三匹白马拖曳的青布马车停在铺前,帘被戴羊脂玉扳指的手掀开,露出车内人:年约三旬,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头戴万字攒珠巾,身穿墨色暗纹首裰,腰间玉带銙发亮。此人正是西门庆,他眼角尾纹微挑,鹰隼般的目光扫过街边,忽定在楼上——恰见窗后闪过月白色衣角,皓白如葱的手猛地拽上窗绳,腕间银镯晃出白光。
西门庆喉头滚动,勒住缰绳的手指节泛白。他盯着紧闭的窗户,嘴角勾起带犬齿的笑,眼中闪过猎猎的兴奋。身边小厮凑耳道:“爷,那是武大郎老婆潘金莲,听说……”西门庆用扇骨敲了敲他头,指尖着腰间戏水鸳鸯玉佩,目光焦在窗上,半晌未动。
武大郎走到巷口,回头望了望自家窗户。阳光照在窗纸上,映出模糊人影,不知是在梳妆还是发呆。他攥紧怀里的猪肝,粗布褂子后颈被晒得油亮,磨毛的衣领下露出打补丁的汗衫。
街角老槐树下,曲奇放下担子点上旱烟,望着武大郎背影叹气,烟锅火星明灭。而窗后的潘金莲,正用指甲刮着窗沿木纹,风吹起她鬓边碎发,露出耳后细小的红痣,如一滴将坠的血珠。
阳谷县的日头爬上中天,炊饼铺柴火己熄,唯余曲奇糖糕的甜香、武大郎掌心的蜜饯味、西门庆衣摆的熏香,在尘埃里悄然混合。老槐树影拉长,将武大郎的汗渍、潘金莲镜中的红唇、西门庆眼中的,都揉进这方蒸腾的红尘孽海,序幕正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