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葛东民所言,贾巧姐才知道,自己想的有点简单了。
没有足够的工钱,没人会来到这些穷乡僻壤来教人读书。
思索了好一会,贾巧姐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葛村长,我打算重开咱们村的小学,至少也让孩子们,可以在村里读三年,之后大一些,再去乡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葛东民回道:
“要重开咱们的村小学,我没意见,只是……没有教书先生,即便咱们重开也没用吧。”
贾巧姐却道:“我也读过不少书,教导孩子们启蒙定是没问题。”
葛东民听她说得认真,不似说笑,劝道:
“贾执事,我看还是算了,如果还要教导孩子们读书,那你的工作量也太大了。”
贾巧姐却坚定回道:
“放心吧,这事我已经想好了,不会耽误村里的公务。”
“再者说,这小学不就在咱们村理事会的隔壁吗?”
葛东民听她主意已定,也只能顺从她的意思。
当下,二人商议一番,准备派人去乡里交接一些事情,毕竟村小要重开,还得上头的支持。
同时,贾巧姐也开始挨家挨户做起了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家中有女孩的,更是一次两次跑去说。
“花婶,您看看我,就是读书后,才有资格来村里当执事的,您啊,要改变思想了,如今早变了。”
“您就听我一句劝,至少让孩子认得数,以后也能帮得上你们啊。”
“说到底,她这样大的孩子,能帮你们做多少活?不如让她上学去,待大点,再让她帮忙就好多了。”
“……”
为了让这些固执的村民答应送孩子上学,贾巧姐也是磨破了嘴皮子,用尽了各种方式。
最终,众人都被她给‘感动’了,答应送家里的女孩上学,甚至求着她不要再来自己家了,他们真是听够了。
虽然知道这个村民是不耐烦了,可贾巧姐还是很高兴。
这里靠近京城,女孩子若能多世几个字,此后定是大有所为的。
然而,她还没高兴多久,就见村里的一个干事来回报:
“执事,我去乡里找人说,咱们村小重开的事情,他们却说我们村瞎折腾,就让我回来了。”
贾巧姐听了,内心一沉,满脸愤慨:
“什么叫瞎折腾?咱们三多庄离乡里这么远,咱们村的孩子,每天步行十几二十里路程,这般辛苦,重开村小不是好事吗?他们凭什么阻拦?”
那干事苦笑:
“执事,您不知道,正阳乡其他的村小都关了,如今整个乡的孩子,都得去正阳乡里的官办学校去读书,要不然就不读。”
“这些孩子每天在学校吃喝,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若咱们村小重开,其他村都效仿,那乡里的人还吃什么?”
这话说得直白,贾巧姐听懂了,脸色一变:
“义务教育是皇上推行的国策,是利好天下所有人的,他们竟然当做敛财的事情?”
村干事则轻叹:
“执事,世道就是如此,说起来,其实也就是孩子们苦点罢了,皇上的政策也确实落实了的。”
贾巧姐却道:
“不行,孩子们还这么小,每天走这么远,万一路上出事,何其可悲。”
“这事我亲自去办。”
说着,便去自己屋里,换了一件衣裳,准备去乡里。
“贾执事,要不要我陪您一起去?”
那个村干事问道。
贾巧姐摆手:“不必了,我自己去就行,你才回来,就不用跟着我劳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吧。”
说罢,便离开了。
目送贾巧姐远处,这村干事自言自语道:
“还真是能够说到做到,希望她能给咱们村带来好运。”
话音刚落,就见葛东民走来:
“游喜,你一个人在这里嘀嘀咕咕做什么?”
名为游喜的村干事吓了一跳,忙回道:
“村长,我刚见贾执事去乡里,有感而发,胡说了几句。”
葛东民脸色微变:“贾执事去乡里了?做什么?”
游喜也不隐瞒,将贾巧姐去乡里的缘故都说了出来。
葛东民记得佟常的叮嘱,变得有些不安:
“哎呀,你怎么不拦着她啊?”
游喜道:
“村长,贾执事不过是去乡里而已,您别担心了。”
葛东民瞪他一眼:“你小子懂什么!”
说着,回理事会公房,等待贾巧姐回来,心里也祈祷着贾巧姐不要出事才好。
……
正阳乡。
一处小镇落,随着贾琮将各级政府的名义都定下,正阳乡也有了官府的存在,叫做乡衙,是县衙的下级。
设有知乡、乡治、乡案等官员,都是八品官员。
贾巧姐走了十几里路,来到乡衙,说明了自己的来历,找到了负责教育的乡教谕。
对于贾巧姐的到来,乡教谕非常不满:
“你们村小要重开的事情,我已经对你们村的游喜说过了,不要乱来,乡里都有统一的政策。”
“况且,如今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要重开村小?”
贾巧姐据理力争:
“推行义务教育,是皇上指定的国策,每个村都有想对应的学校,我们村重开学校,并无不妥。”
“孩子们每天往返四十里路程,天不亮就要赶路,到家时,天都黑了,你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说,我们村重开村小,有问题吗?”
贾巧姐作为村执事,是为正九品的基层官,而乡教谕也是正九品的官。
因此,对于贾巧姐,乡教谕根本不用客气,当即硬气回道:
“你不用拿国策来压我,这事乡里有政令,你若不服气,可以去找乡里的大人。”
“我还有公务要忙,你赶紧哪来的,回哪去吧。”
说着,便让人将贾巧姐请了出来。
贾巧姐满脸愤慨,又来找正阳乡的知乡郭发文,也就是乡里最大的官。
对此,郭发文只是轻飘飘的一番话:
“贾执事,不是本官不帮你,乡里如今有学校,各个村庄就不用再开设村小了,另外,你的任务是做好村里的工作,这些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
贾巧姐作为他的下级,虽据理力争,可最终也显得颇为无奈。
走出乡衙,贾巧姐满脸沮丧,她没想到,在基层,竟然如此的困难,她不过是想做一件好事而已,为何这么难?
思索了好一会,贾巧姐想到村里的那些孩子,她不打算放弃,既然乡里说不通,那就去县里,总能说得通。
当下,便准备先找个地方解决吃饭问题,再去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