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三春姐妹离开,薛宝钗微微轻叹,看着贾琮说道:
“夫君,她们毕竟是自家姐妹,这么做是不是……”
说到这里,薛宝钗不好往后说了。
贾琮跟着轻叹:
“历朝历代,之所以难逃怪圈,其中重要的缘故之一,因为皇家就是最大的盘剥者,最大的地主。”
“说皇家代表整个地主统治阶层绝对不错,我既然想开万世之太平,就必须要打破这样的规律。”
说话间,贾琮眼底闪着光芒。
薛宝钗感受到他心中不安,不由跟着有着心颤,凝视着他,轻轻安抚几句。
贾琮望着她,轻轻摆手:
“说实话,我也没什么把握,毕竟开创新的时代,想要重新进行分配,就必然要将新起的那一批人打倒,最后连咱们皇家,也一样要被打倒,真正做到天下为公,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天下每个人的。”
听了这话,薛宝钗彻底默然,贾琮的主张,算是彻底打破了她以往的认知,让她一时间有点难以接受。
如果连皇家也要被打倒,那此前贾琮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以往每次改朝换代,都是经过流血,死亡多少人,才重归太平。”
“太平时代,想要打破这些高层的利益,更加不容易。”
听到这里,薛宝钗听懂了一点言外之意,瞪大眼睛看着贾琮,浑身微微颤抖:
“夫君,你…是打算……?可她们毕竟是自家姐妹啊。”
贾琮抹了抹脸:
“自家姐妹也是如此,希望她们能够看清楚形势,我已经给她们说清楚了态度。”
薛宝钗微微叹息,虽有些不解,不过作为皇后,还是无条件支持贾琮的任何主张。
……
嘉安郡王府。
贾探春从宫里回来后,便将贾琮说过的话,对自己丈夫窦金保说了此事。
窦金保闻言,神色大骇:
“皇上真是这么说的?”
贾探春点头:“确实如此,王爷,此事关系重大,皇上的意思也明显了,咱们郡王府也该收手了。”
“正如皇上所言,咱们这样的人家,家中的财富,足够几代人挥霍也挥霍不完,留一些给其他人。”
窦金保虽然没有跟在贾琮身边,但也经常听他父亲说起贾琮的脾性。
只要贾琮说了,事情必然会落实,绝不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
而且,就贾琮登基后的所为,也能够看出,贾琮的行事风格是怎样的。
贾探春又接着劝道:
“王爷,说句不好听的,皇上这是念在咱们是亲戚的份上,才好言相劝,换做其他人家,怎会如此告知,最多一句生硬的话。”
“若敢不从者,以皇上的脾性,必然会被打压至垮台。”
窦金保听了,微微点头:“王妃说的是,我明儿就去着手处理此事。”
贾探春见他听自己的劝,长松一口气,这样一来,她也不至于夹在中间两头为难。
正所谓风吹草动,嘉安郡王府率先抛售资产产业,引来了京中权贵们的猜疑,皆在想着,这上头又要刮起什么风了。
没过几天,京都日报,刊印了一篇名为《天下为公》的文章。
其中明确提到,先富之人,应该有明确的社会责任,理应放下利益,将一些资源让出来,给后边还没富足的穷人。
也一再强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绝不是某一家某一个人的天下,是为‘天下为公’。
文章署名为佚名,但大家都知道京都日报,就是原来的朝廷邸报演变而来的报纸,这篇文章,也意味着是朝廷,或者说是皇帝贾琮的意思。
此文一出,天下沸沸扬扬,绝大多数的人,自然还是鼎力支持的,毕竟作为普罗大众,能够保证得到公平的待遇,所有人获得同等的社会资源,自然再好不过。
唯有那些正处于顶端的人,看后只觉得如芒在背,十分难受。
正如贾琮所言,谁也不想眼看着自己的利益受损,谁也不会嫌自己的钱多了。
挣一百万,还想一千万、一个亿,甚至更多更多…
贾琮的意思很明显,你们这些最开始富庶起来的一批人,也该知足了,该将利益让给还没富庶的人。
同时,那些从大众手中挣来钱财的企业和产业,有责任和义务回馈社会和大众,要承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不仅仅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财。
文章中也明确提出,如果有企业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财,那这家企业完全就是和大家的利益相反的。
天下为公的同时,也意味着,所有人共同进步。
……
京城一家新式茶楼中。
两个富商,正坐在窗前,一边饮茶,一边说着话。
“陈兄,你可看了报纸上的文章?”
“自然看了,郑兄,你怎么看呐?”
郑姓富商轻叹:
“今上这么弄,是在撅上层的根啊,也不知这些官老爷愿不愿让步?”
陈姓富商则道:
“今上的本意是好的,这么一来,大家都能富起来,也不会再有穷人。”
郑姓富商却道:“这么做未必是好事,大家都富了,谁来干苦力活呢?”
“另外,人性皆贪,谁敢保证,后富的人就能保持收敛?到时候,还不是和现在一样?”
陈姓富商轻叹:
“唉……这就不知道今上是怎么考量了。”
“说起来,如今这个世道,比之前朝已经好太多太多了。”
郑姓富商对此倒也认同:
“是啊,自从今上登基以来,咱们这些人都变得更好过日子里,虽说人力成本在增加,但大家日子过得还挺好,资产也在变多。”
“只是……眼下这篇文章一出,咱们的好日子怕是到头了。”
陈姓富商则摆手:
“郑兄别这么沮丧,依我看来,咱们这样的,应该不会受多大影响,大不了生意停摆不做了就是。”
“我想着,郑兄你也有着百万家资,一家人不必忧愁吃穿。”
郑姓富商则道:
“眼下确实是吃穿不愁,可总归担心老了,而且我儿子也不成器,不多挣点,还不知未来如何。”
这陈姓富商接话:
“儿孙自有儿孙福,郑兄你考虑得太多了,若真能做到公平分配,此后咱们的子孙,不必像咱们一样累死累活的。”
郑姓富商听了,跟着微微点头。
像这样的对话,在京城中随处可见,社会快速的发展,造就了不少富人,而这一批人,也是最担心朝廷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