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凤舞九天

第三千七百六十五章 双管齐下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凤舞九天
作者:
诸葛不要太亮
本章字数:
8502
更新时间:
2025-07-07

叶欢奔赴徐州,为了见上爱徒孙策最后一面,他的速度有多快?从青州到徐州,一千多里的路程,连续换马,只用三日。

“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唐明皇为博美人一笑,八百里快马,将岭南的荔枝送来长安,可谓……

劳民伤财也好,真心实意也罢,叶欢看重的,是另外一点。身在大汉,他能够做到的极速是什么?眼前,的确还是八百里快马。

但如果要像唐明皇一般,从岭南将荔枝运来长安,还要保持一定的新鲜程度,目前是做不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战马。

道路是主要的保障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从来都不是空话。

做个简单的计算,现在三大王牌装备的最为顶级的战马,是大宛马乌桓匈奴战马的杂交,按马元的说法,应该是第三代。

测试之中,它的最高时速,能够达到四十五到五十公里每小时。划重点,是时速,且是真正切切跑出来的时速。

目下看,除了还在实验阶段的热气球之外,它便是大汉的极速了。

不过,这个极速,没有算上负重,以及长途保持速度的能力。取大多数顶级战马的平均值,可以做到,三十公里,三个小时。

后世的三十公里,换算到汉末,大概就是百里多一点,一个半时辰,在道路保证的前提下,大约能做到三百里左右。

这是数据,行军之中,是会有各种意外情形出现的,实际的情况,可以稳定在两个时辰三百里左右,强行军的速度。

现在,再去对比一下那句话,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在原本时空算得上奔袭如风,那么,对定边骑军而言,只是基础。

行军速度!不论步军骑军,叶欢相信,定边军都可以远胜同时期的汉军。而单单这一点,已然是战力的巨大提升。

当然,之前所说的速度,都是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道路也好,后勤也罢,包括天气在内,各种条件都跟得上。

大兵团行进,对基础条件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当年那位外戚将军,率领数万大军,前往大宛国度贵山城,走了近半年。

从长安算,一万两千二百五十里,大约在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交界的莫尔甘纳盆地。

马超率领的大汉远征军,在速度上要远胜前辈,除去西域各国加上匈奴都是全力配合之外,就是定边军强悍行军能力的体现。

当时,在匈奴的胁迫之下,车师等国,都在与大汉作对。张骞出使西域,都被匈奴抓了回去,在单于之处,关了整整十年。

而大汉的远征军经过不断的消耗,到了大宛国边境,就只剩下了几千人,根本不足以作战,还是汉武帝再调援军。

击破大宛国,看上去是大汉的武功,但其中的消耗,极为巨大。也其中也不知有多少赘婿与流民的血泪,都被湮没。

今时不同往日,马超麾下的五万精锐,比之武帝之时的汉军,战力增加不知凡几。且随军的民夫,皆充满大汉的荣耀感。

长途行军,天气也好,病症也罢,都是远征的最大隐患。另有一点,恐怕是此时大汉之人想不到的,那便是士卒的心理问题。

有叶欢的存在,在定边军中,有着专门为士卒疏导心理问题的人员,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似乎有些多余了。

沿途的风光,前所未有的见闻,让这些百战精锐,带上了一些“旅游”的心态。此刻的河西走廊,也并非后世的荒漠。

有绿洲,有河流,有各种各样的异域风情,令士卒大开眼界。

旅游的心态能打仗吗?叶欢会告诉你,他对远征军士卒信心十足。似六曲、九曲、这些老兵的心理素质,是叶欢也轻视了的强悍!

在控制行军速度的情况下,二十天的时间,远征军出玉门关,每日行军两百六十里,几乎每一天,都在刷新行军的记录。

远征军的配置,先锋依旧是赵小芳率领的九曲和匈奴向导,随后则是郝昭亲领的陷阵一军,各部之间,距离五到十里。

说句心里话,原本此次远征大秦,叶欢是十分想亲自挂帅的。大汉之时的西域,还是一片片的绿洲,而非后世的荒漠。

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对叶欢尤其有着吸引力。只可惜,身为三军统帅,他的重点不在此间,当真亲去,麻烦极多。

张骞通西域,前后历经十余年,漫长的时间之中,至少有十年,是在匈奴度过的,同样姓张,张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除了十年前的北宫望叛乱,困住他一阵脚步之外,其余的时候,都在探索与发现之中,亦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文字。

当年叶欢就送给过少帝一本,大汉西域游记,放在张叙的名下,却是商队很多人努力的大成,也是叶欢对好兄弟的要求。

西域三十六国,其实是一个虚数,华夏有这个习惯,比如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九,也是一个虚数,是被运用最多的。

九为数之极,当你要形容很多数字的时候,都会用其倍数。三国演义也有采用,孙权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蜀中五十四州。

张叙的“西游记”不同,叶欢是严格要求按照事实的,且在匈奴乌桓归附大汉之后,让史官也加入其中,进行严谨的记载。

西域各国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人口少,面积小,并非大汉采用的郡县制,而是与雅典和罗马类似的城邦制。

一般而言,一座城,就可以看做一个国家。大一点的能有数万人,小的,几千人,且在原本时空,他们之间也是攻伐不断。

那时,西域各国都在匈奴的掌控之下,对这样一片地域,最好的管理方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不能让他们形成统一力量。

攻伐不断,是最好的掌控手法。叶欢对西域亦是如此,只不过神威天将军的名号实在太过响亮,十余年来,很少有战乱。

没有战乱,少了外部威胁,西域各国都得到了发展,张叙通商路的举动,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找到自己的特色所在。

身在洛阳之时,叶欢得先帝许可,阅览宫中古籍,记得其中有一篇描述,西域各国的人口加在一处,大约在六十万之间。

准不准,叶欢不清楚,但他可以肯定,两年前大汉凉州刺史傅燮呈递上来的数字,应该是准确的,各国人口到了将近百万。

百万人口,在后世的华夏,不过是一个普通城市的人口,但在汉末,已经是极大的数字了,三分天下,蜀国不过百万人口。

对农耕国家而言,人口,就代表着生产力。前提则是你有足够的耕地,养活这些人口,没有影响大局的战乱出现。

有叶欢的到来,历史的进程已经被改变了,很大一点就体现在人口上。之前的种种作战,叶欢和定边军找到了最佳的方式。

一统天下的进度之中,最大程度保存百姓。大汉如此,西域也是一样,且根据商队提供的资料,他们到了一个瓶颈期。

不断增长的人口,会让耕地慢慢缺失,假如没有强大的农业基础作为保障,人口越多,隐患就越大,到了要改变的时候。

“司徒,西域各国,人口众多,但耕地远不及我大汉。他们若是一味的开荒耕田,会破坏自然环境,最后就会让绿洲消失。”

青州之时,叶欢与张昭及一众官员,是有过对远征的全面论述的。西域各国的发展,也在他的内容之中,说的极为详尽。

张昭能听懂,因为在并州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叶欢掌控整个并州之后,是花了极大的力气治理大河的,亦有此目的在内。

过度的森林砍伐,开荒良田,会造成水土流失。这个概念,在并州和幽州的官员心中,已然是基础的知识,会在任上重视起来。

“我军远征,可以给他们带去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防止沙漠化的理念,到那时,河西走廊,也要成为水草丰盛之处。”

对主公之言,张昭深信不疑,且和贾诩一样,他会为之激动。将军口中的开疆辟壤,比之从前,是有着不一样的含义的。

定边军的远征,绝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军事行动,在主公言语之中,那是一次最大规模的大汉文化传播,可以泽被后世。

文化传播,四个字足以代表叶欢的用意。也是他早在多年之前就开始着手的,左慈在做,张鲁在做,用的是教化的手法。

有效是有效,但有强大的远征军作为后盾,叶欢相信,他的方法,会效率更高,二者双管齐下,远征军的效果,会翻倍。

对将军之言,司徒和官员们当然不会质疑,于是乎,马超的远征军之中,不但有作战士卒与向导人员,更有大汉的使团。

人员共计三百六十人,其中有司农,司商,工匠,大汉各个行业的人才,都有涉及,每到一国,都会与当地的国主交流。

大汉自然有大汉的风度,但这一次,叶欢不单单将风度,还要有从上到下的命令。而令那些国主忌惮的,也不止远征军。

后者,是强大的武力威慑,其外,还有苟图昌麾下的微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汉的属国,必要时大汉说了算。

发展西域各国,不让此刻的绿洲,如同原本时空一般变成荒漠。叶欢遍查典籍之后,得出的结论,天灾有,但多是人祸。

有了自己的存在,自然要做出努力,能为后世保下一块绿洲,岂不是功德无量?且西域各国的人口,也是一笔资源。

交流,合作,双赢,都可以。但必须保证自己的思路得到贯彻,在此,叶欢是不会弄什么怀柔政策的,强硬的手段,必须有。

从马超率军进军到现在的情形来看,叶欢准备的后手,似乎并没有使用的必要,西域各国对大汉文化,有着一种崇拜。

很多事情,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之前被匈奴人掌控,武力是最经常的手段,到了大汉,则要柔和很多,且给了他们尊重。

各种先进的知识,学问,之前就被很多的大汉商人带来西域,让他们能够不断的发展。但与此次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纺织业!大汉为他们带来的,是更加详实,更加系统的知识,他们也能知道其中的意义。

所有的一切,叶欢在给马超的亲笔信之中,有着详细的交代。后者也许不是全部能看得懂,但听叔父军令,一定没错。

尤其是远征之中,士卒的心理状态,身为主帅,他要给与更多的关注。怎么做?叔父也告诉自己了,要多多与麾下交流。

行军一月,初始的兴奋渐渐淡去,长期的行军,的确是一件枯燥之事。但马超自己,却并未产生那种烦躁情绪,反而……

随着距离目标越来越近,将要与敌军交锋的兴奋,越来越浓?

我会是那个特例吗?还是说,本将军的“心理素质”特别好?马超是不会忘记叔父的交代的,他和麾下士卒,沟通了很多。

“枯燥?情绪压抑?没有啊?我这日子,过得挺不错。”六曲曲长张海龙如是说,知道马超得主公军令,他也不忘关心士卒。

“将军,没有啊,这日日所见,都有新鲜,西域不错啊,物产不错,景色不错,女……也不错!”这是士卒们统一的答复。

张海龙闻言一瞪眼,老兵们立刻摆手道:“将军,就是看看,看看,卑职有几个脑袋,敢违背将军的军令,看的挺开心。”

六曲如此,九曲如此,陷阵一样。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劲旅们,在此处也达成了高度的统一,他们都在期盼着,未来之战。

军纪严明,远征军根本不用特别交代,长期的习惯,早就融入到了血液之中。不得不说,大汉的形象,被他们立起来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