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长安和许暖冬离开沈家老宅,漫步在南水村的乡间小路上。
“娘子,我们去村长家,看看村长叔,顺便把礼物送过去。”
“长安,不知道村长叔见到我们会不会很惊喜!
去年虽然大旱,我们村进账可不少。
是时候该在村中建学堂,今年风调雨顺,定是一个丰收年。”
娘子说的对,等建好了学堂,村中的娃娃们就可以读书识字。
读书识字明理,我们南水村会越来越好。”
沈长安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
许暖冬看着脚下并不宽敞的路,“我们村的路也要修一修,今年种粮食休养生息。
明年和村长商量一下,家家户户都种辣椒,土豆,各种瓜果。
只有路修的宽敞,马车才能够通行,村民们才会富起来。”
沈长安温柔宠溺地看着许暖冬,
“娘子,我们一起把南水村,建设成桃花源。”
“好。”
许暖冬笑弯了眼睛。
李宝根坐在椅子上,抽着汗烟。
他眼中神情放松,今年已经下了三场雨。
还乡河的水位不断的上涨,很快就能恢复到以前的模样。
去年村民不像往年一样,粮食多的吃不了。
也没受太多的苦,每日至少能吃上一顿饭。
村中的老人和孩子,都熬过了寒冷的冬天。
其他的村子很惨,许多老人们为了孩子们,沉睡在寒冷的冬天。
天灾不是人力可以抗衡,好在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他相信今年,一定会是个丰收年。
南水村去年用粮食,换了二十多座荒山。
村中银钱很充足,建学堂这件事,始终放在他心上。
春暖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野菜。
村民们不再担心饿肚子,看到了希望。
手中剩下荒山,是要分给村民,还是卖出去呢?他要好好考虑一下。
白洛宇和姜若兰,买走了五座荒山,王大壮买了一座荒山,
赵南和魏无忧冯考果,每人买了两座荒山。
他手中现在还有八座荒山,不知道周龙和周虎两兄弟,有没有兴趣买呢?
他站起身,要去周龙周虎家问问看。
他刚走出房间,远远的看见沈长安和许暖冬,两人手中拎着礼物走了进来。
“村长叔,我们回来了。”
李宝根严中满是惊喜,“长安,暖冬,你们回来了,快进来屋里坐。”
“宝根叔,这是我们从京城给您带回的礼物。”
“你们能来看叔就很高兴,还拿什么礼物破费了不是?”
许暖冬笑得乖巧,“宝根叔,这些都是京城的特产,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
这是我和长安的一点心意,以后还要宝根叔多多照顾。”
“这次叔就收下了,下不为例。”
李宝根不再推辞,他知道京城的东西,哪有便宜的。
沈长安和许暖冬是有心的孩子,他以后多照看一下。
村长媳妇,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忙泡了一壶好茶。
“村长叔,我们这次来是想问一问咱们村,什么时候建学堂,建在哪里?”
沈长安把玩着茶杯,看着李宝根。
李宝根眼睛发亮,“长安,你觉得西山脚下怎么样?
那里很宽阔,风景优美,最适合建学堂。”
沈长安和许暖冬眼睛一亮,西山脚下,是个不错的地方。
离他们的家也不会太远,建学堂再好不过。
“西山脚下建学堂很好,宝根叔,我觉得学堂可以建的大一点。
我们村的男娃娃和女娃娃,都要读书识字。
学堂开起来以后,其他村子的小孩子们,也会来我们村读书。
另外,学堂中要建有夫子休息的房间。
咱们村中居住的魏叔叔和冯叔叔,学问特别好。
你看无忧和鹏远,就知道两位叔叔很厉害。”
李宝根的眼睛闪闪发亮,“长安,他们会同意吗?”
“宝根叔,我们提供伙食和住宿。
每月五两银,两位叔叔会同意的。
等以后咱们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银钱提高一些。
我希望村中的年青人,也可以去读书。
他们读书太晚,科考不考虑。
识字为主,你看大壮和我大舅哥,他们如今会读书认字。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他们都学完了。”
“真的吗?大壮和青松都识字?”
沈长安点点头,“那当然,他们一般的字都认得,并且会写。
在外面有需要签字的时候,再不担心被骗。”
“好!”
李宝根一拍大腿,“咱南水村少年也可以去学习。
我们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堂,要起个什么名呢?”
许暖冬微微一笑,“宝根叔,我们南水村的学堂,就叫做南水学堂。”
“好名字,南水学堂,南水村的学堂。”
李宝根笑得见牙不见眼。
沈长安很高兴,“村长叔,我们村前三年,不收束脩。
有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还是要读书明礼。
就算不科考,去外面也不至于大字不识的一个。
三年以后,每月三百文束脩。
其他村的孩子,想要来南水学堂读书,每月五百文。”
李宝根不住的点头,“咱们村经过去年的灾荒,虽然没有伤亡,还是要休养生息。”
他想到了什么,“长安,我手中还有荒山,你要不要买?”
沈长安摇了摇头,“村长叔,我手中有六座荒山,已经足够了。
您手中剩下的,可以分给村民们。”
李宝根赞赏的看着沈长安,“荒山那就分给村中的人。
我们的南水学堂,长安,你多费心。”
沈长安点了点头,“宝根叔,我是南水村的人,这是应该的。”
“长安,叔不会亏待你,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
“宝根叔,无忧和鹏远,都不是池中之物,他们明年就会上京赶考。
我们的南水学堂,交给魏叔叔和冯叔叔,他们会管理好的。”
沈长安笑得意味深长,他只想简单的教书育人。
更多的时间,他要留给他的娘子,和未来的孩子。
李宝根恍然大悟,“长安,你说得对!叔知道该怎么办了。
明天,叔就让村中的人,在西山脚下建学堂。”
沈长安和许暖冬,得到满意的答案,转身离开了村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