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清晨,晨曦如缕,穿过重重叠叠的宫墙,宛如一层薄纱,轻柔地洒落在青石板铺就的御道上,映出一片金黄。皇宫的大门缓缓开启,发出沉闷而庄重的声响,似在诉说着岁月的厚重。守卫们身姿笔挺,宛如苍松般屹立,神色肃穆,目光如炬,尽显皇家威严。今日,本是寻常的早朝之日,然而,一场出人意料的风云变幻,正悄然在此地酝酿,即将掀起惊涛骇浪。
女主苏瑶,精心乔装成一位老兵之女。她身着一袭粗布麻衣,布料粗糙,纹理间透着质朴与陈旧,简单的款式却难掩其精心装扮的痕迹。头发随意地束起,几缕碎发垂落在脸颊两侧,为她增添了几分疲惫与沧桑。脸上刻意涂抹了些许灰尘,使得原本姣好的面容显得憔悴而又平凡。此刻,她怀揣着凝聚太祖口述智慧的《边防十策》,宛如怀揣着稀世珍宝,早早地等候在宫门外。身旁,是她临时找来的一位老迈且身形佝偻的“老兵父亲”。这位老人满脸沟壑纵横,仿佛是岁月镌刻的地图,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他眼中透着怯懦与紧张,面对这庄严肃穆的皇宫,显得局促不安。
随着大臣们身着华服,步履从容地陆续进宫,宫门前渐渐热闹起来,人声鼎沸。苏瑶深吸一口气,胸腔微微起伏,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然。待看到皇帝的銮驾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驶来,她猛地挣脱“父亲”的手,如离弦之箭般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声音清脆而响亮,如同洪钟般高声喊道:“陛下,民女有《边防十策》,愿献于陛下,以解边疆之急!”
守卫们反应迅速,如猛虎扑食般瞬间将苏瑶制住。然而,苏瑶却毫无惧色,目光坚定地首视銮驾,眼神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皇帝在銮驾内听到动静,微微皱眉,神色间流露出一丝不悦,沉声吩咐道:“何事喧哗?”一名太监连忙小步疾跑过去询问,随后匆匆回禀道:“陛下,是一女子,自称老兵之女,要献什么《边防十策》。”
皇帝听闻,不禁略感好奇,微微眯起双眼,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片刻后,他沉稳地说道:“带上来吧。”苏瑶被带到皇帝面前,她身姿轻盈地跪地行礼,动作优雅而庄重,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民女父亲曾追随太祖皇帝征战西方,出生入死,有幸亲耳聆听太祖皇帝对边防之独到见解。民女自幼听父亲讲述这些宝贵的经验,铭记于心,后将其悉心整理成《边防十策》,恭呈陛下过目,盼能对当下边疆战事有所助益。”
皇帝接过苏瑶递上的策书,动作舒缓而沉稳,神情专注。他缓缓展开策书,目光落在书页上,开篇第一策,便赫然写着“兵贵神速,粮草先行”,随后详细阐述了在边疆战事中粮草供应的至关重要性,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建立一套高效且稳固的运输路线。皇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继续往下阅读。只见每一策都见解独到,鞭辟入里,切中边疆战事的要害,从军队的合理部署、巧妙利用地形优势,到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可谓面面俱到,无一遗漏。
满朝文武见皇帝神情专注,沉浸于策书之中,不禁纷纷交头接耳,低声猜测这策书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内容。待皇帝读完,他忍不住轻拍书页,赞叹道:“此策书见解深刻,剖析入微,实乃难得的佳作。你一介女子,竟能有如此卓越的见识,背后莫不是有人指使?”
苏瑶神色从容,目光坦然地答道:“陛下,民女所言句句属实,皆为父亲所传。如今边疆战事吃紧,百姓生灵涂炭,民女虽为女子,亦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国家分忧解难。”
一位站在前列的老臣出列,躬身行礼,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此女子来历不明,这策书真假难辨,还望陛下谨慎对待。”
苏瑶看向这位老臣,目光坚定地说道:“大人若有疑虑,可当庭询问民女,民女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皇帝饶有兴趣地说道:“好,既然如此,众卿可随意发问。”
一位年轻的武将站出来,目光炯炯地问道:“你这策书中提到,要在边疆设烽火台以传递军情,可边疆地形复杂,何处设台最为合适,又该如何安排值守?”
苏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人,应选地势较高且视野开阔之处设烽火台,每隔三十里一座为宜。值守之人需挑选精锐且熟悉边疆地形者,日夜轮值,制定严格的烽火信号规则,确保军情能及时准确传递。”
又有大臣提出关于战术运用的问题,苏瑶一一作答,条理清晰,言辞有理有据。大臣们渐渐收起轻视之心,心中对她这份策书也开始重视起来。
然而,就在众人都被苏瑶的应对所折服时,三皇子站了出来。他目光如炬地看着苏瑶,眼神中透着审视与质疑,说道:“你说这是太祖所传,可有证据?我朝太祖征战多年,所留兵法皆有专人记载,从未听闻有此《边防十策》。你莫不是妄图借此哗众取宠,扰乱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