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底洞天,静谧无声。云墨手捧那块凹凸不平的玉简,神念沉浸其中,逐字逐句地揣摩着那些关于“器引”的零散记载。
文字古奥,语焉不详。没有清晰的步骤,更多的是一种意境和原理的阐述。“以器之性,为天地之媒,引同源之气,纳无形之华……” “心合器,器合天,微尘亦可撼虚空……”
云墨反复研读,结合自己操控三块碎片的经验,试图理解其中的关窍。
他之前的理解,是通过碎片本身的“器性”,去影响、处理有形的废料。而这“器引”,似乎更进一步,是尝试用碎片的“器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标”或者“触媒”,去沟通、吸引、牵引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无形的、但属性相关的能量精华?
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丹房周围的空气中,固然会因为常年炼丹而逸散、残留一些灵气或药力,但这些能量大多驳杂混乱,且极其稀薄,如同水汽中的微尘,如何能被有效捕捉和利用?
但《化凡真解》既然记载了,就必然有其道理。化腐朽为神奇,本就是此道的精髓。
他决定从最熟悉的碎片开始尝试。
首先是那块散发恒温的白色陶瓷片。其“恒定”的特性最为纯粹和稳定。云墨将其悬浮于身前,闭上双目,按照玉简中那些模糊的描述,尝试将自己的心神与白色碎片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系。
他不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工具去使用,而是去感受它那种“维持恒定”的本能“意愿”。然后,他以这种“意愿”为核心,将灵力散发出去,试图去“呼唤”周围环境中那些代表着“稳定”、“温和”、“均衡”的能量因子。
神念散开,如同无形的网,笼罩了整个炉底洞天。他能感受到空气中微弱的灵力流动,感受到石壁散发的丝丝凉意,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热量。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没有想象中温和能量汇聚而来的景象,白色陶瓷片依旧静静悬浮,除了自身散发的微弱恒温,没有任何异样。
尝试了许久,除了灵力消耗不少,一无所获。
云墨并未气馁。第一次失败是意料之中。或许是白色碎片的“恒定”属性太过内敛,不擅长主动吸引?
他换上了红色的坩埚碎片。这块碎片具有“包容”、“缓冲”的特性。按照玉简的说法,“器引”需要与天地间的能量产生“共鸣”。那么,红色碎片的包容性,是否更容易接纳和吸引那些游离的、不稳定的能量?
他再次集中精神,体会红色碎片的“包容”之性,将其作为引子,去感知和吸引周围环境中那些相对“活跃”、“驳杂”的能量。丹房是失败丹药和废弃药材的聚集地,空气中残留的此类能量应该不少。
这一次,似乎有了一点微弱的反应。
他隐约感觉到,当他的神念与红色碎片高度契合,并向外散发出“接纳”的意图时,周围的黑暗中,仿佛有一些极其细微、难以捕捉的“东西”,被轻轻触动了一下。如同水面上投入一颗沙砾,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涟漪,随即又归于平静。
有门!
云墨精神一振。虽然依旧没有实质性的收获,但这至少证明,“器引”的方向是对的,不同的“器性”确实能与环境产生不同的交互。
问题在于,这种交互太微弱了,吸引来的“东西”也根本无法捕捉和利用。
是他的方法不对?还是说,单一的“器性”作为引子,力量太单薄了?
他想起了协同过滤的成功经验。“合则顺”。
难道“器引”也需要协同?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块灰白色的陶片上。它的核心功能是“过滤”、“净化”。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中形成:如果“器引”吸引来的,并非纯净的能量精华,而是环境中同样存在的、无形的“废料”——那些逸散的、驳杂的、带有杂质的能量微粒呢?然后,再利用灰白陶片的净化能力,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精华?
这似乎更符合《化凡真解》变废为宝的理念!不是去凭空吸引纯净之物,而是从环境中“收集”无形的“垃圾”,再进行“处理”!
他立刻开始尝试。
这一次,他以灰白陶片作为“器引”的核心。他不再试图去吸引某种特定的纯净能量,而是将神念集中在感知和牵引周围环境中那些最细微、最混乱、甚至带有“污秽”感的能量粒子上。
同时,他分出一丝心神,引动红色坩埚碎片,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微弱的“包容场”,准备随时缓冲可能吸入的过于暴烈的杂质。又引动白色陶瓷片,维持整个过程的能量环境相对稳定。
这比协同过滤更加复杂,对心神的消耗也更大。
他全神贯注,灵力如同最纤细的丝线,通过灰白陶片,向着周围的虚空“探”去。他的感知变得前所未有的敏锐,仿佛能“看到”空气中漂浮着的无数微不可察的光点和尘埃,其中大部分是死寂的,但也夹杂着一些极其微弱的、带有各种混乱属性的能量残留。
他小心翼翼地,用灰白陶片那种“净化”的意愿,去触碰、吸引这些混乱的能量微粒。
这一次,反应清晰了许多!
一些微小的、几乎不可见的能量尘埃,如同受到了某种无形的吸力,开始缓缓地、迟滞地向着灰白陶片的方向漂移过来。它们的速度极慢,数量也极少,仿佛风中飘零的柳絮。
当第一缕这样的能量尘埃接触到灰白陶片时,陶片表面微微一颤。云墨立刻引导灵力流过陶片,激活其过滤净化的能力。
如同之前处理有形废料一样,那混乱的能量尘埃在穿过陶片时,其中驳杂、有害的部分被阻隔、消磨,最终,一丝极其微弱、但确实纯净的、带着淡淡土腥气的能量,从陶片中渗透出来!
成了!
云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虽然这丝能量微弱到了极点,比他首接过滤阴冷砂砾得到的精华还要少得多,但它的来源,是周围的环境!是那些无形的、被所有人忽略的能量“废弃物”!
他成功地实现了“器引”,并结合“净化”,从虚空中提取出了可用的精华!
他立刻沉下心,持续进行这个过程。
吸引,净化,吸收。
过程枯燥而缓慢。那些游离的能量尘埃非常稀薄,吸引起来极为费力,净化过程也同样消耗心神。他维持着三块碎片的协同运转,精神高度集中。
一个时辰过去,他累得满头大汗,灵力也消耗了大半。而他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纯净土性精华,仅仅只有指甲盖那么一小丝。
这个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比他首接去废料场收集阴冷砂砾再过滤,效率差了何止十倍。
但云墨眼中却没有丝毫失望,反而充满了兴奋和希望。
因为这条路,是通的!
效率低,可能是因为他初学乍练,对“器引”的法门掌握还不熟练;可能是因为他的修为太低,灵力不足以支撑更强的吸引和净化;也可能是因为这炉底洞天相对封闭,游离的能量本就稀少。
但无论如何,这证明了《化凡真解》的记载并非虚言。他找到了一条可能绕开实体废料收集限制、首接从环境中汲取力量的途径!
虽然现在效率极低,但只要方向是对的,总有提升的空间!也许随着他修为加深,对功法理解更透彻,或者将来找到更适合“器引”的碎片,这个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这就像是在绝壁上找到了一个可以落脚的微小缝隙,虽然前路依旧艰险,但至少不再是完全的死路。
刘管事的威胁依旧高悬,但他心中,却多了一分来自未来的底气。
夜还很长,他稍作休息,恢复了些许灵力后,再次沉入到对“器引”法门的探索和练习之中。虽然效率低下,但每一次成功的牵引和净化,都在加深他对这种奇妙法门的理解,也在为他积累着,哪怕微不足道,却源源不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