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20日,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机械轰鸣声震耳欲聋。沈知意踩着施工图纸,穿过堆积如山的钢材,身后跟着数位工程师。远处三台巨型塔吊正在吊装预制板,混凝土搅拌机的嗡鸣与工人们的号子声交织成激昂的乐章。"这片地要建三座垂首工厂。"她指着规划图,红色标记将原本空旷的地块分割成三块,"左边是冰箱生产线,中间是无线电话组装车间,右边是微波炉与烤炉联合厂区。"
总工程师擦着汗凑上来:"沈市长,按照这个建设速度,年底就能投产。但电力供应......"
"我己经和大伯沟通过,下周新电站就会扩容。"沈知意望向天际线,那里矗立着刚封顶的90层双子星大厦,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芒,"让沈氏建筑的人加快进度,我们要在三个月内让'星海酒店'开业。"
当天下午,沈氏集团总部的公告栏前挤满了人。泛黄的牛皮纸上,醒目的招聘启事用中英文写着:"诚聘技术骨干20名,月薪8000新币!"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过百来新币。一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仔细读着要求:"半导体研发、自动化生产线调试......这完全是在招未来的工业精英!"
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甚至通过无线电波传到了A国。纽约时报驻新加坡记者在报道中酸溜溜地写道:"这个东南亚小国的摩天大楼正在挑战西方的建筑神话,而沈氏集团开出的天价薪资,正在虹吸全球人才。"
深夜,沈知意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老式电报机发出急促的"滴滴"声,沈宁从伦敦发来密电:A国己成立专项小组,研究新加坡的工业崛起模式。她冷笑一声,对着无线电说:"让研发部加快第二代智能家居系统的研发,我们要让A国永远追在后面。"
三天后,星宁集团召开全球发布会。当沈知意站在90层的观景台,身后是全息投影展示的未来工厂模型时,世界为之震撼。"这里将是全球首个全自动化家电生产基地。"她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向世界各地,"每台冰箱从组装到质检,只需17分钟。"
台下的记者们疯狂提问:"沈市长,如此高的薪资水平,企业如何盈利?"
"因为效率就是金钱。"沈知意轻点遥控器,大屏幕切换成财务数据,"我们的生产线能耗比A国企业低40%,次品率不到1%。更重要的是——"她望向窗外的城市,万家灯火倒映在滨海湾,"当工人有尊严地生活,他们创造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与此同时,招聘现场排起了看不到尽头的长队。来自日本的电子工程师铃木握着报名表,对身边的同胞说:"沈氏的无线电话技术领先我们三年,能参与研发,八千新币只是附加值。"而在贫民窟,一群年轻人正围在收音机旁收听招聘广播,其中一人握紧拳头:"我要去考焊工证,就算从流水线干起,也要进沈氏!"
6月底,星海酒店试营业。80层的旋转餐厅里,沈知意宴请各国政要与商界精英。当宾客们惊叹于全景落地窗的震撼视野时,她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厂说:"这些建筑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新加坡的未来。"话音未落,窗外突然绽放起烟花,照亮了楼体上巨大的"沈"字LOGO。
深夜,沈知意独自站在酒店顶层。海风掀起她的裙摆,远处的工厂灯火通明,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老式电话突然响起,是沈舒从食品公司打来的:"大姐,我们新推出的'大厦点心礼盒'卖爆了,订单都排到圣诞了!"
挂掉电话,沈知意望着城市中此起彼伏的塔吊。三个月前播下的种子,如今己长成参天大树。而那些被高薪吸引的人才、被技术震撼的对手、被机遇点燃的民众,都将成为她棋盘上的重要棋子。当A国还在分析她的商业逻辑时,沈知意己经在筹划下一个十年——让新加坡的工业奇迹,成为永不落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