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10日,新加坡的骄阳炙烤着滨海湾工地。沈知意戴着白色安全帽,踩着钢筋骨架间的跳板,身后跟着数位本地富商与工程师。远处,358套600平米的豪华别墅己初具雏形,大理石雕花立柱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而在另一头,成片的钢筋混凝土公寓楼正拔地而起,外墙脚手架上,工人们悬挂着"安居计划"的红色横幅。
"沈市长,按照这个进度,别墅区下个月就能预售。"李姓富商擦着汗,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可这造价......每套成本就要80万新币!"
沈知意摘下墨镜,望向鳞次栉比的建筑轮廓:"李老板,您忘了三年前我提出的'杠杆计划'?"她指向不远处正在施工的港口自贸区,"当这些别墅的业主能在半小时内首达全球贸易枢纽,当他们的孩子能就读沈氏国际学校,这80万,不过是未来收益的零头。"
这番话让在场的富商们频频点头。自沈知意推行"商业生态改革"以来,本地资本与沈氏集团深度绑定。在地产领域,沈氏提供土地开发权与金融支持;贸易上,星宁集团的货轮为本土商户打通全球销路;食品纺织厂更是通过技术嫁接,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结合——短短两年,这些富豪的资产规模平均增长十倍有余。
"陈太太,您看这栋别墅的露台设计,正对着马六甲海峡。"售楼处内,销售人员正向一位贵妇展示3D模型,"主卧配备沈氏电子最新研发的温控系统,地下室还预留了私人酒窖空间。"贵妇抚摸着模型中的雕花栏杆,当场签下认购协议。
而在裕廊工业区,沈氏纺织厂的车间内,梭织机与自动缝纫机发出规律的嗡鸣。本地纺织大亨林先生握着新型面料样品,惊叹道:"沈小姐,这丝绸混纺布料既保留了杭绣的细腻,又解决了易皱的难题,欧美订单怕是要爆仓!"
"这只是开始。"沈知意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未来规划,"下个月,我们将在纺织厂试点'工业共享计划'——中小商户可以租用沈氏的生产线,使用统一的品牌标准,利润按比例分成。"她目光扫过众人,"独木难成林,只有让整个产业繁荣,大家才能走得更远。"
与此同时,城市另一端的廉租房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将预制板吊装到位。沈知意走进样板间,摸了摸粗糙的水泥墙面:"告诉施工方,厨卫瓷砖必须用防滑材质,每栋楼底层要留出20%的空间作为社区活动中心。"她转头对秘书说:"把沈氏食品的平价超市开在廉租房区,务必保证物价是市场价的七成。"
消息传开,引发热议。有本地富豪不解:"沈市长,您花这么大力气建廉租房,既不盈利,还要倒贴补贴......"
"您听过'水涨船高'的道理吗?"沈知意指着窗外的城市,"当每个居民都能体面生活,消费力自然提升。您的别墅、商铺、工厂,最终受益的是谁?"她拿出一份数据报表,"看看去年的统计——廉租房区的沈氏纺织厂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27%。"
入夜,沈知意站在星宁集团大厦90层,俯瞰着这座被灯光点亮的城市。老式电报机传来沈宁的加密讯息:A国地产商试图复制新加坡模式,但因缺乏完整产业链支持,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在回电中写道:"告诉他们,没有'沈氏生态',再华丽的钢筋混凝土也只是空壳。"
此刻,滨海湾的别墅区工地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安装景观喷泉;而在廉租房区,第一批住户己陆续搬入。沈知意知道,这场关于财富与民生的平衡之舞,她既要让资本的齿轮高效运转,也要守住"居者有其屋"的底线。当太阳能板尚未覆盖这片土地时,她早己在钢筋混凝土中,浇筑下一个时代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