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怎样的人,选择在于你自己
引言:以“选择”定义生命的维度
人生如同浩瀚星河中的一粒微光,方向由引力牵引,亮度却由自身决定。有人困于先天桎梏,却以坚韧改写命运;有人身处平凡岗位,却以赤诚点亮他人;有人首面时代课题,却以创新开辟未来。董丽娜在黑暗中触摸光明、圣发林于无声处传递温暖、黄令仪在芯片领域打破壁垒……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人生的高度,永远取决于选择时的勇气与坚持。
一、选择突破先天限制:以不屈书写人生奇迹
人生的底色或许无法选择,但生命的画卷却能由自己挥毫。董丽娜,作为中国首位盲人研究生,用指尖触摸书本的纹理,用毅力叩响知识的殿堂。她的选择不是沉溺于“看不见”的遗憾,而是以盲文为阶梯,攀登学术高峰,最终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讲台上,用声音传递力量。她的经历证明:先天局限不过是生命的起笔,如何续写才是真正的答卷。同样,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冠军王睿,地震中失去右腿后选择挥拍拼搏,以“抢球像本能”的执着,诠释了“残缺中绽放完美”的可能。
启示:当我们抱怨“命运不公”时,不妨思考:那些看似困住双脚的枷锁,是否能成为托举灵魂的基石?
二、选择超越平凡岗位:用坚守诠释不凡价值
伟大往往诞生于平凡的土壤。安徽黄山风景区的李培生与胡晓春,一位是悬崖上的“美容师”,一位是迎客松的“守护者”。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攀岩清扫、松针记录中,将职业的单调升华为责任的庄严。李培生说:“每一次弯腰捡拾垃圾,都是对自然的敬意。”这种选择,超越了岗位的界定,成为生态文明精神的具象化身。而江西志愿者圣发林,虽身患听障,却选择在疫情防控中穿梭送菜,在危难时刻徒手攀楼救人,以无声的行动奏响最嘹亮的生命赞歌。
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分野,不在于岗位的显赫,而在于是否能在方寸之地浇灌出信念之花。
三、选择回应时代呼唤:以创新攀登文明高峰
个体的选择,若能回应时代的叩问,便能迸发超越个体的能量。黄令仪80岁仍奋战在芯片研发一线,带领团队突破西方技术封锁;黄芊芊以“芯片女神”之姿,用青年智慧攻克“卡脖子”难题。她们的选择,是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科技自强的浪潮中。而90后自然保护工作者初雯雯,从阿尔泰山走向联合国讲台,用青春守护生物多样性,诠释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当代担当。
升华:真正的选择,从不是孤立的自我实现,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正如古人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个体的选择坐标,当以家国为经纬。
结尾:在选择的岔路口点亮心灯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每个人的选择都在为民族复兴的图景添彩。从盲人研究生到芯片科学家,从悬崖清洁工到生态守护者,无数个体的选择之光,汇聚成了照亮时代前路的星河。“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当我们追问“要成为怎样的人”时,答案早己镌刻在每个当下的选择里:是随波逐流,还是破浪前行?是囿于方寸,还是心向苍穹?命运的方向盘,始终紧握在奋斗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