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当代启示:以纯净之心点亮廉洁之路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以玉壶盛冰的意象,向世人昭示了一种澄澈见底的品格境界。这不仅是诗人自我品格的宣示,更如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照亮了当代共产党人坚守廉洁本色的前行之路。在新时代的浩荡征程中,唯有以“冰心玉壶”的境界砥砺初心,方能在时代洪流中永葆纯洁本色,谱写无愧于人民的清廉华章。
“冰心”之纯,在于以忠诚信仰筑牢思想堤坝,系紧廉洁之舟的“信念锚”。 冰心之可贵,在其剔透无瑕,源于本质的纯净坚定。对党员干部而言,廉洁从政的根基在于坚定理想信念。思想上的蜕变往往始于信念堤坝的微小裂隙——从“一顿饭”“一张卡”的失守,到在“围猎”中沦陷,背后无不是精神“钙质”的流失。唯有如冰似雪般纯净思想,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根基,方能在考验来袭时稳如磐石。焦裕禄在漫天风沙中坚守兰考,杨善洲用余生染绿荒山,皆因心中有不可撼动的信仰灯塔。持续深化主题教育与实践锻炼,方能铸就“金刚不坏之身”,确保信仰之舟永不偏航。
“玉壶”之净,在于以制度约束扎紧权力藩篱,织密廉洁之网的“防护链”。 玉壶为冰心提供坚不可摧的护佑,正是严密制度的象征。权力天然具有扩张性,廉洁建设不能只依赖个人觉悟,更需刚性的制度约束构筑“玉壶”。从中央八项规定涤荡“西风”顽疾,到监察体制改革实现监督全覆盖;从深化纪检派驻改革延伸探头,到大数据监督平台精准捕捉异常,制度之网日益紧密坚固。《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划出高线,《纪律处分条例》标定底线,制度的“玉壶”正为廉洁提供坚实保障。持续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清廉如涓涓清泉滋养民心。
“冰玉相映”之境,在于以清廉文化涵养精神家园,筑牢廉洁土壤的“生态基”。 冰心玉壶不仅是外在约束,更是对精神境界的内在追求。廉洁建设既需制度刚性,也需文化柔性的浸润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惟廉可以服人”“公生明,廉生威”的思想精髓,与党的廉洁文化一脉相承。从苏东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自律,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传承,廉洁基因己熔铸于民族血脉。通过榜样宣传、警示教育、家风建设等多维路径,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蔚然成风,方能形成崇廉尚洁的深厚土壤,使廉洁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昌龄笔下的冰心玉壶虽静默无声,却为新时代廉洁建设树起精神坐标。当忠诚信仰、制度铁笼与文化滋养三者同频共振,共同熔铸成坚不可摧的廉洁屏障,我们就能在时代浪潮中守护那份如玉壶般纯净的初心,让“一片冰心”辉映万里征程,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真正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