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集厌胜既和

第46章 德之流行

加入书架
书名:
作文集厌胜既和
作者:
厌胜既和
本章字数:
2484
更新时间:
2025-07-02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论语》揭示了道德风尚的巨大感染力。崇德向善之风看似起于微末青萍,却能在人心沃野上浩荡生长,最终塑造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与文明底色。这风尚非凭空而起,更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个体的点亮、社会的联结与制度的守护,方能真正弥漫人间,润泽万民。

个体之烛火:点亮善念的起点。 每一项浩荡的时代风向,必始于个体心灵的细微觉醒。孔繁森扎根雪域高原,以血肉之躯为藏族孤儿撑起一片天空,他的日记里写道:“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那字字滚烫,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路。再看樊锦诗,这位“敦煌女儿”将青春与生命交付大漠黄沙,在“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的坚守中,将文化守护的接力棒稳稳传递。雨果有言:“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无论是孔繁森的无疆大爱,还是樊锦诗的执着坚守,他们的故事如暗夜星辰,虽微光点点,却足以刺穿冷漠的迷雾,唤醒沉睡的善念。正是这无数个体的崇高选择,唤醒了千万颗向善之心,最终汇聚成崇德向善的燎原星火。

社会之联结:善行生长的沃野。 个体善念需要社会沃土的培育,方能从溪流汇成江海。当千万颗向善之心相互联结、彼此激荡,便会形成强大的道德共振场。重庆山火中,摩托车骑手逆火而行,昼夜不息地接力运送物资,构成震撼人心的“人链长城”;武汉疫情期间,一户窗外飘扬的窗帘成为邻居牵挂的象征,激发出跨越楼宇的守望相助。正如《礼记》所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些并非宏大叙事下的组织动员,而是源于自发、成于共振的民间力量。德国柏林墙倒塌后,市民自发将墙体石块保存并传播世界,成为“善意的信使”,佐证了马丁·路德·金所坚信的:“黑暗不能驱逐黑暗,只有光明可以。”每一次个体善举的联结,都在加固社会信任的根基,扩展崇德向善的广度与深度。

制度之守护:风尚长存的基石。 要使崇高的道德风尚真正成为社会磐石,公正而智慧的守护不可或缺。古语有云:“徒善不足以为政”,点明制度保障的关键作用。新加坡推行“道德储蓄账户”,将日常善行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让善举获得制度性认可;北欧国家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使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倡导变为制度现实。观照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如春风化雨,引导崇德向善;各项荣誉表彰制度让凡人善举闪耀时代之光;日益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则为全民向善搭建广阔平台。制度守护如同坚固的河床,既涵养善念的清泉,又导引其奔涌的方向,确保崇德向善之风永续长存。

崇德向善之风,始于个体心灵的微光,成于社会联结的共振,固于制度智慧的守护。三者如鼎足而立,又似江河相汇,共同滋养着人类精神的沃野。当每一个平凡个体都成为美德的火种,每一次社会互动都传递善意的光芒,每一项制度设计都导向人心的温暖,那么崇德向善便不再是悬于天际的星辰,而是充盈于人间的和风。让我们共同守护这起于青萍之末的向善之风,使其浩荡于人心沃野,最终汇聚成支撑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磅礴精神力量,托举起一个更加温暖、更有尊严、更富希望的文明苍穹!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