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观南京这边。
朱棣接待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过的朝贺,总体上都挺顺利的。
唯有安南方面。
权臣胡季犛把安南国王给干掉了,并且以外公的身份,倒逼幼帝禅让。
那么问题来了。
安南国王突然连姓都改了!
大明身为宗主国。
管是不管?
朱棣表示……他懒得管……
因为胡季犛也不敢做的太明显,他派遣到大明的使臣,说的都是胡季犛暂且摄政,没有篡权。
现在朱棣自己都一屁股的麻烦,他自然不想过问安南的糟心事儿。
只要胡季犛老老实实的前来朝贺。
朱棣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十月。
朱棣启动《永乐大典》的编纂事宜,初命解缙为总裁,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需得包涵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李景隆与朱高炽回朝。
钦天监监正把太子册封的吉日,定在了明年的开春。
正好余下的时间,可供礼部再行筹备册封大礼所需。
另外。
关于太子府班底也迅速确立了下来。
东宫三师,从一品。
太子太师:李九江,叠加挂衔,象征对太子的军事支持,以及开国淮西武将派系的整体倾向。
太子太傅:道衍大师姚广孝,现今老和尚整天都呆在鸡鸣寺,挂个虚衔,以示荣宠,也间接巩固了朱高炽的地位。
太子太保:由兵部尚书金忠兼任此职,负责协调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军事决策。
比如朱棣整天满脑子都是北征,要打仗。
朱高炽负责民生后勤,他就想安稳一些,不愿征伐过盛。
这个时候就得兵部尚书金忠负责两方说和,协调从事。
东宫三少,正二品。
太子少师:暂缺。
太子少傅:暂缺。
太子少保:暂缺。
太子詹事府,主管东宫行政。
太子詹事,正三品:蹇义,吏部尚书兼詹事,总领东宫事务,乃太子班底的实际主持者。
少詹事,正西品:解缙,翰林待诏,内阁成员,兼具东宫事宜。
太子左赞善兼詹事府丞:徐善述,负责东宫具体的行政执行,六品官员,潜力很大。
左右春坊,东宫文书教育部门,全都是翰林院学士,亦或者内阁成员。
左春坊中允:杨士奇,入东宫起草诏书,辅导太子经史子集诸事。
右春坊中允:杨荣,入东宫侧重军事与战略分析。
太子洗马:杨溥,入东宫负责文书整理与档案管理。
太子文学侍从:梁潜……
综上。
著名的三杨执政,即将到位。
他们都是太子朱高炽的核心班底。
再有吏部尚书蹇义作为太子詹事……
基本上谁能升官,谁会贬谪,太子朱高炽的话语权极重。
最后。
曹国公李景隆作为太子太师,为朱高炽保驾护航。
基本上金豆子朱高煦可以提前歇菜了,他再怎么折腾,都没有任何机会可言。
大胖朱高炽也就表面看起来有些过于仁义,甚至是怂……可大胖的权力,真的一点都不小!
朱棣对于政务多是抓大放小。
只把控大的方向。
朱高炽身为执行合议层面,从内阁到外廷六部,地方官员,都有他的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
朱棣本质上就是大胖的征北大将军。
朱高炽名为太子,其实跟皇帝没什么两样。
当然了。
此番荣国公张玉并没有战死。
这意味朱棣能够坐镇朝廷,然后派遣张玉率军北征。
但还那句话。
朱棣并非顺位继承,他急需文治武功证明自己。
因此。
即便荣国公张玉还在……
朱棣也是憋不住的,他迟早会带着大军前往北疆,一首打到斡难河畔。
……
永乐二年。
太子朱高炽册封礼成。
金豆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地暂定云南。
狂妄居士朱高燧为赵王,封地暂定彰德。
然而。
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没有立马前往就藩,说白了老二还是不甘心,硬拉着老三也跟着瞎掺和。
外交方面。
中亚霸主帖木儿帝国,与大明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朱棣派遣使臣前往帖木儿帝国,结果遭到了扣留。
原本朱棣还以为有什么误会。
于是又连续派遣了多名使臣。
结果自然是全部遭到了帖木儿的羁押。
并且。
帖木儿在接见西班牙使节时,公开宣称:东方皇帝是叛父弑侄的猪可汗!
当时,帖木儿还把那几个羁押的大明使臣,安排在了西班牙使团的座位末尾,蓄意羞辱至极!
待此事传至南京……
奉天殿。
“啪!”
朱棣悍然把外交国书摔在了地上。
是可忍孰不可忍!
帖木儿把事儿做的太绝了。
扣押大明使臣也就算了。
还当着其余外邦的面儿,各种羞辱!
朱棣非常在乎这个……
他本就畅想着万邦来朝的盛况,以证明他当皇帝的丰功伟绩。
可现在帖木儿对他骑脸输出。
朱棣的火气,眼下真可谓是怒发冲冠!
成国公朱能:“皇上,末将愿领兵,平了那所谓的帖木儿帝国!”
淇国公丘福:“皇上,末将愿为先锋!”
汉王朱高煦:“爹!我只要二十万兵马,定把帖木儿生擒至南京,当众为皇上献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