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第20章 朱棣:遇事不决曹国公

加入书架
书名:
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作者:
大秦写书人
本章字数:
4370
更新时间:
2025-05-23

李景隆将大把的金豆子揣进袖口:“弟弟的好意,我就收下了。”

汉王朱高煦见状靠近小声道:“哥哥,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老爷子把我封到了云南,那种鬼地方实在是太偏远了,你可得帮我在老爷子那里说上两句话,弟弟事后必有重谢!”

朱高煦对于前往云南就藩的事儿,他是八百个不愿意。

至于朱棣的考量,无非就是嫌云南沐家在当地实权太大,所以搞个会打仗的汉王去平衡一下。

你还别说……

如果汉王朱高煦真能前往云南好好干,沐家势必要受到一些压制。

奈何。

汉王朱高煦仍旧有些不死心。

即便大胖现在己经封了太子。

朱高煦也觉得……指不定老爷子什么时候就改变主意了呢?

历史上多的是被废的太子。

“咳咳。”

李景隆清了清嗓子,道:“此事还真有办法。”

李景隆很清楚,依照青史轨迹,哪怕他不出手,汉王朱高煦也不会就藩云南。

正好眼下朱高煦多此一举的相求于他……他假装做个顺水人情也是无妨……

汉王朱高煦两眼一亮:“求哥哥指教。”

李景隆:“我且问你,如今帖木儿帝国的威胁解除,皇上最在意的事情是什么?”

汉王朱高煦:“这个,还请哥哥明言。”

李景隆:“帖木儿曾当着西班牙使节的面,多次污蔑我大明皇上,现在他虽然死了,可影响依旧恶劣。所以……”

话音未落。

汉王朱高煦一拍大腿:“我懂了!老爷子想要万邦来朝,澄清负面影响,开创盛世大明,进而成为一代圣主!”

李景隆勾起嘴角:“聪明!下西洋,建立朝贡体系,首至万国衣冠拜冕旒,汉王殿下当为大功一件。”

李景隆己经牵头提议了迁都。

那么下西洋的国策,就不能再由他第一个出面往前顶。

理应让汉王在前面冲锋陷阵。

他从旁打打辅助。

大胖朱高炽协调各方。

司礼监太监郑和负责执行。

此事必成矣!

……

数日后。

奉天殿朝议。

帖木儿帝国熄火,大明西北边境安定。

朱棣大悦之。

他令西宁侯宋晟,前往册封哈密部首领为归义王,赐金印。

大明设立哈密卫,作为明朝控制西域的枢纽,也进一步巩固了西北边陲。

同时。

汉王朱高煦顺势提出了为了消除外邦对于大明的负面认知,理应下西洋,扩大朝贡体系的范围。

进而让大明身为天朝上国的国威,远播海外。

朱棣听了自然更加高兴。

“甚好!”

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看来你小子多跟曹国公走近些,总归能够学到些正经事儿。”

汉王朱高煦俯首:“爹教训的是,以后曹国公就是儿子的上师,儿子一定时常请教着些。”

金豆子该服软的时候,还是非常懂得服软的。

不过却让赵王朱高燧惊讶到不行……老二啥时候这般老实了?

这才被曹国公调教几天。

就从老虎变成猫咪了。

狂妄居士表示,以后他见到曹国公,更加得尊敬着些才行。

忽然。

“皇上,汉王。”

户部尚书夏原吉第一个跳了出来:“下西洋非安上国之道,今北虏未靖,南徼未宁,国库空竭,若复东渡劳师远洋,恐民力不堪,社稷危矣!”

户部尚书夏原吉带头。

外廷六部的半数官员迅速纷纷附议。

还有翰林院的几位内阁成员。

杨士奇:“远涉重洋,非祖宗成法。今当修内政、安百姓、固边防,使西夷自来归化,何必劳民力,以事外夷?”

杨荣:“太祖高皇帝定鼎之初,严申海禁,片板不许入海,乃为防倭患、安黎民之良策。今议东渡远洋,虽名宣威,实开私通外蕃之隙,恐违祖制而启后世祸端!”

杨溥:“西洋犀角、珊瑚入宫,则豪绅竞效。番邦淫乐盛行,则礼乐崩坏。长此以往,民慕奇技淫巧,士失淳朴之风,三代之治不可复见矣!”

三杨从祖制、民风、国力三个层面,进行多重反驳之论。

随即。

解缙,金幼孜,黄淮,胡广纷纷附议。

至于都察院则无人站出来。

因为现在左都御史陈瑛,与右都御史刘观都是帝王手中刀。

朱棣对于都察院十三道御史的把控力,现在属于前所未有的强。

不听话的早己都被抄家灭族了。

不过。

六科都给事中,依旧连携驳斥汉王提议东渡远洋,乃是祸国殃民之论。

“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主动遣使诱蛮夷朝贡,是教夷狄重利轻义,非但不能用夏变夷,反令华夏沦为商贾之邦!”

“孙子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西洋远在数万里外,若遇风涛全军覆没,我大明颜面何存?汉武楼船困于南越,可为前车之鉴!”

“禹贡划九州,其外皆蛮荒;春秋严夷夏,其义在守中。天赐中华以陆,非以海;以农,非以商。舍本逐末,必遭天谴!”

六科都给事中,有监察六部,封驳上谕之权。

标准的品级低,实权却很大。

而且这批文官往往极其敢言,整体倾向又十分保守。

总之一句话。

很难缠。

汉王朱高煦见到这架势,立马就不愿意了。

他是一点都不带怂的。

遇强则强。

遇刚则刚!

汉王朱高煦一个眼神,与他交好的成国公朱能,淇国公丘福,还有众多靖难功臣派系尽数站出来力挺下西洋,顺带跟文官对喷。

扯什么孔子、孙子的。

勋贵武将才不管子曾经曰过的内容。

既然皇帝有意,汉王有心,他们就会鼎力支持。

然而。

武将说话往往都很难说到点子上。

说白了。

朝堂对喷。

文官人多,而且能够各种引经据典。

你指望几个大老粗上去搞辩论。

那肯定是没啥胜算可言的。

正当局面有些倒向庙堂文官集团的时候。

上位。

朱棣出手了,他道:“曹国公,你对于下西洋的事儿,怎么看?”

朱棣现在也有点习惯了,遇事不决曹国公,保管有用。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