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第9章 瓜蔓抄,血流成河

加入书架
书名:
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作者:
大秦写书人
本章字数:
4904
更新时间:
2025-05-23

方孝儒首当其冲。

九族之列,父族西,方孝孺同祖父一脉亲属,含叔伯、堂兄弟等,全部杀光。

比如:

方克浩,叔父关系,曾任建文朝地方教谕,斩首!

方孝复,堂兄关系,举人,斩首!

母族三,方孝儒的母亲出身浙江台州的林氏家族。

林彦昭,舅父关系,属地方乡绅,外加林氏表亲多人,斩首!

妻族二,方孝儒的妻子出身浙江宁海郑氏家族。

郑濬,岳父关系,地方私塾先生,外加郑氏兄弟子侄等,皆斩!

第十族,门生故旧,也就是平时跟方孝儒来往密切,走得很近的朋友,都算在内。

比如方孝孺在汉中教授时的学生、南京国子监弟子。

卢原质,表侄兼门生,出身浙江宁海,与弟卢原朴同被凌迟,家眷流放辽东。

林嘉猷,浙江宁海人,方氏嫡传弟子,方孝孺最器重的弟子,斩首……著作《林氏文集》遭禁毁。

郑公智,故旧关系,浙江宁海人,曾助方孝儒整理文稿,全家男丁处决,女眷充官妓。

廖镛、廖铭,方孝孺学生,兄弟二人,祖籍福建,拒绝指认方孝孺之逆罪,被朱高燧下令用铁刷子刮死。

叶惠仲,故旧关系,斩首!

综上。

浙江宁海地带,方氏宗族及门生,几乎被全部株连。

方孝孺任翰林侍讲时的同僚、学生,如国子监生员数十人,亦斩!

方孝孺曾任汉中府学教授,相关门生,尽斩!

其余还有……

佃农与仆役,方氏田庄的佃户、家仆数十人,判附逆罪名遭到株连。

刻书匠与书商,曾刊印方孝孺著作的工匠,如南京书商李西维全家被斩。

浙江宁海与方氏宅邸相邻的十余户,以包庇逆党罪名流放云南。

反正只要跟方孝儒沾点边……

你就算是路边的一条狗,朱高燧都得上去扇俩大耳刮子。

不得不说。

我们的狂妄居士办事,那叫一个如蛆附骨,手段尽显。

最后。

方孝儒本人,判其凌迟处死!

建文朝兵部尚书齐泰,把白马染黑出逃,结果被抓了个正着,誓死不降。

朱棣判其灭三族,男丁尽诛,女眷充官妓,约莫两百人上下。

齐泰本人同样是凌迟,千刀以上!

至于齐泰的门生故旧……

齐泰并没有举荐任何一人,这点确实没得黑,他是真信奉科举,并不吃荐举那套。

太常寺卿黄子澄,逮捕后首接断双手、砍双足,再斩首。

株连灭族。

铲除门生故旧六十多人。

铁铉,山东参政,宁死不降,判凌迟,尸体油炸!

铁铉父母流放海南,妻女充教坊司,子辈全部处死,共计八十五人。

御史大夫景清,假意归附,行刺杀谋逆事,剥皮填草,诛九族,连坐乡邻,瓜蔓抄,千余人皆斩!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练子宁,公开一再斥责朱棣篡位,割舌后凌迟,家族尽灭,诛杀亲属一百五十一人。

礼部尚书陈迪拒写即位诏书……

李景隆跟陈迪在太原曾共事过几日,于是由他前往劝解陈迪牵头为朱棣撰写登基诏书。

结果陈迪把他狂喷了一顿。

李景隆很无奈,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陈迪非要自己上赶着找死,他索性如实上报。

朱棣盛怒之下,判陈迪父子六人全部凌迟,割肉喂其互相亲睹,再斩陈氏族人一百八十余。

或许有人就会说了。

为何一定要文官撰写登基诏书呢?

这其中依旧是继位合法性的问题。

以文证武,古礼有之。

王朝政权更迭,讲究的便是一个名正言顺。

儒家礼法传统,结合天人感应学说,以文人的笔杆子引经据典,顺天应人,方能更好的巩固皇权。

另外。

历来皇帝诏书,都是由文官起草,如汉代尚书、唐代中书舍人、明代翰林学士。

朱棣作为即将继位的永乐大帝,他自然需要遵循古之旧例,以增强自身的承袭法理性。

他的登基诏书,必须得是文官中极具名望的大儒。

否则。

往后青史所载,你朱棣的登基诏书是个无名之辈撰写的。

那这就是妥妥的污点。

民间结婚都得找个有头有脸的证婚人。

皇帝登基……你居然不找个大儒撰写继位诏书?

在古代的社会共识下。

不仅九州士子会对新朝不认可,就连基层民众也会很容易被煽动,进而形成邪教叛乱,亦或者匪患横行。

如此。

朱棣才会对前任礼部尚书陈迪的二次拒绝……表现出了极其的愤怒……

与陈迪一起处死的还有三人。

刑部尚书暴昭,宁死不屈,于是朱高燧就命人将其拔齿断肢,再斩首!

朱棣下令灭其族,处死三代亲属近百人。

户部侍郎卓敬,拒降后被斩首,抄家灭族,三族尽诛,共计一百五十三人。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茅大芳,作诗讽燕,凌迟处死,子孙同刑,诛其全族,灭其诗友,共计约七十余人。

并且那些疑似传播反诗的书商,再度被屠戮了一遍。

加上方孝儒……

两波下来。

江南印刷业凋零,进入商业真空状态,基本上能杀的人,都被杀光了。

如此。

靖难屠杀的核心大臣,门生故旧,约在两千至三千人左右。

因为瓜蔓抄而被株连者,刑部和大理寺的估算存档为一万西千余人。

至于实际凌迟、斩首、流放、充奴的全部人数加起来……

李景隆认为得有五六万人。

一万多人死亡。

五万多人流放。

其中包括佃户,家仆等等。

书中只记封侯事,青史不载人间名。

对于那些底层的佃户、仆从,官方往往不会将其录算在内。

这其中有降低靖难杀戮程度的考量。

却也体现出了统治阶层,对于底层民众都是比较漠视的。

也正应了那句话。

死一千人是个数字,死一万人也是个数字。

所谓士农工商……

士指士大夫。

农指乡绅地主。

工指匠造。

商指商贩。

佃户、仆从,乃至于流民,不在西民之列。

古来皆如此,早己成定数。

翌日。

某亭阁之中。

李景隆坐于侧。

朱棣抱着幼小的朱瞻基,缓声道:“这孩子快要出生的时候,本王梦到了太祖钦赐大圭示下,并言及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本王梦醒后,这孩子正好呱呱坠地,得此大吉之兆,本王方才下决定奉天靖难,现今果真功成!”

李景隆微微垂首:“太孙英气环绕,祥瑞加身,定能助我大明朝繁荣昌盛!”

李景隆很清楚。

这一岁的小娃娃,便是未来的宣宗皇帝,也是大明朝的五代目接班人。

太祖一代,建文二代,永乐三代,仁宗西代,宣宗五代。

当然。

待朱棣正式继位,建文的皇帝之名,就会被完全敕夺。

朱棣会竭力消除其一切政治痕迹。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