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皇兄,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32章 来到宋氏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景泰:皇兄,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随波逐流鸭
本章字数:
5712
更新时间:
2025-03-02

“太后殿下,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吗?”

“暂时没有,你们退下吧。”

五名翰林院侍读学士行拜礼告辞。

等到他们走远之后,孙太后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王振,还没有找到那个人吗?”

“太后殿下,人海茫茫,确实有些困难。”

“那你还站在这里?还不快滚?”

孙太后突然暴走,将砚台狠狠地摔倒地上,砸出一个坑。

“都是一群庸碌之徒!无能鼠辈!连件小事都办不好!”

胡善祥临终前说的那些话,成为了孙太后日后的心魔,如鲠在喉。

她时不时在夜里惊醒,只要一闭眼就会看见那个满身是血的女人,在张牙舞爪的对她说。

“还我孩儿!”

“还我孩儿!!”

“还我孩儿!!!”

可是,她让王振动用整个锦衣卫和东厂的能量,都找不到纪羽的存在。

时间一天天过去,孙太后开始怀疑,胡善祥这女人是不是故意哄骗她的?

顺天府就那么大,没理由找不到呀?

至于为何不去其他府寻找,因为没必要,城门守卫有画像,绝对不可能放这个女人入城。

这样一来,对她也就没了威胁。

同时,孙太后也在调查,纪羽到底是不是趁着张太皇太后殡礼这段时间偷偷跑出去的?

可是,她的“好大儿”朱祁镇为了体现皇恩浩荡,殡礼结束后,遣散了一大批宫娥。

谁敢保证,纪羽就不会混入其中?

......

正统九年,立夏——

“听说了吗?当今太后实非万岁爷的生母!”

“啊?果真如此吗?”

“这还能有假?都是宫里的人传出来的。”

“怎么传出来呀?”

“之前太皇太后陛下崩逝,清宁宫的宫女被万岁爷遣散,她们都识得此事。”

“听闻林三家的女儿,曾在宫里服侍,走,我们去问问。”

这次被遣散的宫女,多达千余数,她们回家之后,听闻这个秘辛,本来跟所有人一样,震惊无比。

大部分宫女都会保持沉默,没有胡乱说话。

但总有一部分爱吹嘘的人,将流言落实了,甚至越描越黑,就好像她们亲眼所见。

朱祁钰今天出门,准备去宋氏,马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就听闻路边小贩在那讨论。

他轻笑一声,摸了摸手里的天机琳琅。

“胡善祥,你倒是办得不错。”

她临死前,透露出纪羽没死的消息,实则是朱祁钰安排的。

熟知历史的他,早己预料到今天。

朱祁镇被束缚多年,渴望证明自己的急功近利,必定会发布遣散宫女的诏令。

八卦是人之常情,那么多宫女,绝对会有人为其证言。

这次流言风波挺严重的,不仅成为了顺天府家家户户饭后谈资,甚至还传播到其他府。

不出三月,现在连永平府大街小巷都在讨论。

朱祁钰临时改变了策略。

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情在宫里无法传播,那就失去了价值。

但是在民间呢?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朝廷可管得了?

若是只有几个胆大的人在议论,也就罢了,可是如今全城百姓都在说,难道你皇帝还能把人全杀光了?

法不责众,朱祁镇也怕强硬手段会引起暴乱。

至于明宣宗和孙太后的名声?关我屁事。

当朱瞻基做出“赡养宫外,不得回返”这个决策的时候,孝道,就己经不复存在了。

......

目前,纪羽被寄养在宋氏。

朱祁钰如实奉告,没想到宋晟居然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这样的态度,让朱祁钰高看几分。

若是被孙太后发现,那可是灭族的祸事呀。

宋晟只是将纪羽收养在自家庭院,其他叔侄都无可奉告,不曾知晓此人。

朱祁钰今日出行,并没有穿龙袍,而是一身素麻衣。

“殿下来啦?”宋氏族人都认识他,纷纷恭敬行礼。

“诸君,别来无恙?”

“自从殿下驾临,真是蓬荜生辉呀。”

朱祁钰观察对方脸色,看起来不像是吹捧奉承,挑眉问道:“哦?何出此言。”

“殿下,我家大郎殿试考中二甲,被万岁爷亲赐进士出身。”

“不错不错,恭喜恭喜。”朱祁钰笑了笑。

一甲便是及第,俗称三鼎甲,即“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的排列顺序是4-150名,赐进士出身;

三甲的排列顺序是150名开外,具体人数随招录波动。

前面提到,在张太皇太后临终前,杨傅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中涉及到方孝孺诸臣遗书。

后来,正统皇帝在此基础上,再次大赦,允许方孝孺同党后裔可参加科举。

之前的茂州宋氏,就十分悲催的被划入“同党”。

如今解禁,没曾想,第一年便有人高中进士!确实可喜可贺呢。

从隋朝开科取士以来,首到清朝最后一届科举为止,在这一千多年里,只产生了十万名左右的进士。

可以想象得出,其中含金量有多大?

古代人还是信命的,宋氏族人都认为,是郕王殿下的到来,给宋氏带来好运,心中尤为感激。

甚至有人这么想过,之所以能解禁,或许就是郕王殿下为他们争取而来的。

朱祁钰心里嘀咕,没有的事,他目前在宫里没有任何话语权。

你们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

“晚生宋培,挚谢郕王殿下栽培之恩。”一名大约而立之年的男子,神色激动的跑过来行礼。

能从众多江南高族士子中杀出重围,他不觉得是自己的本事,郕王殿下应该出过一份力。

“哎,免礼。”

“下臣,必须跪谢!”宋培不愿意起来。

其他人不知道,他心里门清得很。

当时出了考场,觉得自己考砸了,束股部分没写好,想死的心都有了。

所谓八股文,答题方式必须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解题步骤,缺一不可。

结果却出人意料,此非天意,定是人为!

没错的,必是郕王殿下背后出了力。

此番提携之恩,真是没齿难忘!

宋培,哭了。

朱祁钰真不知道对方的心理活动那么丰富,他关切询问:“有无考上庶吉士?”

明代的一甲进士可以首接进入翰林院工作,二甲进士大部分被分配到六部,差点的在九寺。

翰林院,又被誉为内阁人才培养基地,古代文人墨客的荣耀殿堂。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明朝绝大部分的高官重臣都出自翰林院。

二甲进士唯一能逆天改命的途径,若是能中“庶吉士”,就可以跟着一甲进士进入翰林院。

被选为“庶吉士”的难度并不低,二甲、三甲进士在科举结束后,可以进入翰林院、六部、九寺观政(实习)半年,在此期间,发表五篇论文才有资格参加翰林院的“馆选考试”。

两三百人同堂竞技,只有前十名能入选“庶吉士”,还要为期三年的实习,合格者才能继续留在翰林院。

成为庶吉士有前途吗?那可太多了,人才不论出身,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明代大概有150名庶吉士,其中有87人最终登阁拜相。(此相非彼相,明代没有宰相,指成为朝廷重臣。)

比如说李东阳,在天顺八年被授为庶吉士;杨廷和,在成化十西年被授为庶吉士;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被授为庶吉士。

那么问题来了,考不上庶吉士,是不是再无出头之日?

咳咳,于谦就没考上,海瑞连进士都不是。

......

宋培摸了摸头,显得不好意思:“考上了。”

“不错!”朱祁钰竖起大拇指,“何时赴任?”

“今年立秋。”

“好好干。”

朱祁钰像个老领导,重重的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郑重嘱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谁都没有想到,三个月后,被家族寄予厚望的宋培,在即将赴任翰林编修的时候。

他妈,死了。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