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集:迷雾渐开 转机乍现
梅丹和陈浩然盯着那封匿名信,心中的疑惑与担忧如同潮水般翻涌。陈浩然将梅丹轻轻护在身后,眼神警惕而坚定:“梅丹,别害怕,不管是谁在背后搞鬼,我们都不会退缩。”梅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浩然,我不怕。但这封信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传承之路恐怕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阻碍。”
尽管匿名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但梅丹和陈浩然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们决定将匿名信的事情告知村里的长辈,寻求大家的支持和建议。长辈们听闻后,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他们,绝不能让心怀不轨之人破坏歌韵村对山歌文化的传承。一位德高望重的仫佬族老者捋着胡须,神情严肃地说:“孩子们,这山歌传承是我们全族的大事,我们绝不能被这点威胁吓倒。咱们歌韵村的人,向来都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有了长辈们的坚定支持,梅丹和陈浩然的信心更加坚定。他们加大了在村里山歌兴趣班的教学力度,不仅教孩子们唱歌,还带着孩子们去拜访村里的山歌能手,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山歌在日常生活中的魅力。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山歌的兴趣,梅丹特意创作了一些适合少儿演唱的山歌曲调与歌词。在兴趣班里,她一边打着轻快的节拍,一边教孩子们唱道:
“小呀小山村,山水好风光哟,
鸟儿喳喳叫,花儿处处香哟。
阿爸去种地,阿妈洗衣裳哟,
我唱小山歌,心里喜洋洋哟。”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童真童趣。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脸上洋溢着对山歌的喜爱。课间休息时,校园里时常回荡着这样清脆的山歌声。
陈浩然则会给孩子们讲述山歌里的故事,让他们明白每一首山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以前呀,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坏人的反抗呢。”
然而,梅丹心中始终记挂着更广阔的山歌传承舞台。她继续与各大媒体平台和文化机构联系,尽管大多数时候得到的都是婉拒,但她从未放弃。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梅丹结识了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李华。李华对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听闻梅丹讲述山歌文化的魅力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后,深受触动。
李华决定为山歌文化拍摄一部纪录片,真实地展现山歌的历史渊源、艺术魅力以及梅丹和歌韵村人为传承山歌所做出的努力。这个消息让梅丹和陈浩然欣喜若狂,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在李华的带领下,拍摄团队迅速进驻歌韵村。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山歌的场景,记录下了梅丹和陈浩然在兴趣班授课的专注神情,也记录下了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山歌声。
孩子们站成整齐的队伍,奶声奶气地唱着少儿版山歌:
“太阳出来啰,照在山坡坡,
牛羊满山跑,云朵天上飘啰。
我们小伙伴,一起把歌唱哟,
唱那家乡美,幸福万年长哟。”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设备故障等问题时有发生,但梅丹、陈浩然和拍摄团队都咬牙坚持着。
就在纪录片拍摄到关键时刻,网络上那些负面言论突然再次甚嚣尘上,而且这次似乎有组织有预谋,大量水军参与其中,对梅丹和歌韵村的山歌传承工作进行恶意诋毁。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也跟风质疑,使得梅丹和陈浩然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梅丹和陈浩然陷入了沉思。他们明白,这背后肯定有人不想看到山歌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但此时,纪录片己经拍摄了大半,半途而废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在这艰难的抉择时刻,梅丹看着陈浩然,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浩然,我们不能放弃。这是我们让山歌文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好机会,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顶住压力,完成纪录片的拍摄。”陈浩然紧紧握住梅丹的手,点头回应:“好,我们一起面对。”
然而,舆论的压力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该如何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舆论危机?纪录片能否顺利完成并播出,为山歌文化的传承带来转机?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梅丹和陈浩然,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