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山东根据地作出《关于执行中央整顿“三风”指示的决定》,整风运动在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步展开。在整风的同时,延安总部要求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认真的审查,肃清内奸分子。
整顿三风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的核心目标是清除教条主义影响、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通过思想统一强化党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渤海军区因为面临日军大扫荡,这一工作就拖延了下来。反扫荡结束后,李振华在进行减租减息、土改的同时,把整顿三风的工作提上了日程。李振华从后来者的角度,认识到整风的必要性,虽然整风当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否定整风运动的整体价值。
整风运动是我党一个重大节点,通过这一运动清除了王明路线的残余影响,为马克恩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我党也从思想上逐步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整风运动是我党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点。
我党成立以来长期处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之下,共产国际远距离指挥中国革命。国内一批喝洋墨水的革命家以共产国际指示当圣旨,不顾国内实际情况,给中国革命造成非当大的损失。这次整风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从思想方法论层面破除主观主义,结束“路线之争”。??通过这次整风统一了全党思想认识,为持久抗战凝聚了力量,为今后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全面爆发后,党员数量从4万激增至80多万,许多新党员组织入了党而思想未入党的问题非常严重。??大量农民和各阶层出身者涌入党内,导致各种思想满天飞。通过整风运动,新党员接受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整合了党员队伍。??
渤海根据地整风运动分为二个部分,军内由廖海涛负责,地方由景晓村负责,李振华统筹。李振华向两人着重强调了干部审查这一部分工作,要求审查干部时要重证据、轻口供,调查可以,但不能屈打成招,采用瓜蔓抄的方式更不允许。不能轻易给人戴帽子,不能轻易关押,绝不能草歼人命,最后的定性要由军区纪律委员会、巡回法庭和军事法庭完成。除此之外任何个人、组织都没有死刑决定权。李振华提醒两人不能犯湖西肃反一样的错误。
根据地社会部对此意见很大,找到李振华,要求放开部分限制,并提出其它地方社会部权限明显要比渤海军区大的多。
李振华道:"我的同志哥,权利越大责任越大,审查干部、肃清内奸分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伤害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同志。至于收回死刑决定权,我们杨司令有句口头禅:人的脑袋不是韭菜、割了一茬还能长出来。所以要慎重。"
李振华的做法得到了沂蒙军区杨文翰、黎玉的鼎力支持,同时他们在沂蒙军区范围审查干部采用的方式与李振华的做法大同小异。
渤海军区整风运动从教育党员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让广大新党员明白什么是共产主义,我党的理想、宗旨是什么,一个党员应肩负的责任。学习延安总部分发的文件,让广大党员充分明白整风运动的由来,整风运动的目的。充分领会总部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的意图。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党员们认真学习文件后,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自我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认识,总结经验,逐步取得思想认识的一致。
沂蒙军区审干的做法引起了延安总部社会部的不满,此时延安总部社会部破获了一起特务案,军统特训班派往边区、潜伏在不同部门的几十名特务全部抓捕归案。社会部认为国党特务对我党渗透很深,批评沂蒙军区作风太软,太宽,容易造成特务、内奸成为漏网之鱼。
李振华被要求到蒙山总部参加整风运动,他如期来到蒙山参加学习,与渤海军区学习程序一般无二,审查干部环节,李振华书写了完整的履历,包括家庭的情况、参军的过程、参军后的各种经历及社会关系。一切都按部就班,一切如常。
社会部开始审查李振华,李振也没有在意。审查他的是从延安新来的两名同志,一个姓王,一个姓张,两人对他都很客气。王同志还对李振华称他的履历无可挑剔,出身农民家庭、社会关系简单。加入红军后,到改编为新西军,首至到山东,立过无数的功劳,才有了现在成就。李振华感觉有些不对劲,心道:难道还有转折。
事情果然如李振华所料,王同志帮他摆功劳之后,提出有些疑问需他解答。李振华称会知而不言。
张同志问:"当初在瑶里镇,你请熊大正同志过来组建兵工部门时,是否对该同志有很深的了解,当时是怎么想的。"
李振华汗毛立即竖了起来道:"当时我并没想太多,熊大正是黎明同志的弟弟,我在家乡时就听说过他们兄弟俩,当时只是单纯的想让熊大正这个高才生来我们的队伍协助建立兵工部,是聘请不是加入我们的队伍,很显然熊大正对我们建立军工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同志又问:"当时又没有做审查工作。你觉得非党内同志参与到我军军工系统合不合适。"
李振华道:"当时没有条件,我也只是建议,当时就得到了杨司令及首长都支持。至于非党员参与到军工系统合不合适,问题是当时还没有军工系统,后面军工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证明了熊大正同志的能力和忠诚。"
张同志有些尴尬,转换话题道:"李振华同志,你多次向国府献策,但对我军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建议,这是为什么?"
李振华感受到浓浓的恶意,这不是明摆着说自己胳膊肘往外拐吗?李振华道:"国军在正面战场,日军很多攻击都有迹可寻,根据战情通报,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日军意图。我的建议都是通过沂蒙军区到延安总部,才转送重庆的。至于对我军很少这方面的建议,那是因为我军以游击战为主,战斗规模较小,日军扫荡又有突然性,除非大规模扫荡,日军兵力大调动,否则我很难作出判断。况且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我没有信心会比一线熟悉敌情的指挥员做的更好,所以我的建议很少。"
李振华的回答滴水不漏,完全没有可指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