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翼”的舱壁在呻吟。
不是引擎的轰鸣——那低沉的咆哮在穿透“归巢”上方冰盖时便己耗尽最后一丝狂暴,化作此刻维持基础航向的、病猫喘息般的断续嗡鸣。呻吟来自更深层:是逃生舱龙骨在强行突破空间畸变余波和岩层冲击后,金属疲劳积累到极限发出的、濒临解体的哀鸣。
幽蓝的“视野”无声地扫过主控面板。裂纹蛛网般爬满了强化玻璃。猩红的警示灯是这片狭小空间唯一的光源,交替闪烁着无声的死亡宣判:
> 结构完整性:27% (持续下降)
> 能源核心:过载损伤,输出波动(18%-32%)
> 维生循环:基础维持(O2浓度:临界,CO2吸收剂:耗尽倒计时 17:42:11)
> 导航:离线。星图数据库:不可恢复损坏。
> 外部传感:有效距离 <1000公里。
> 跃迁引擎:核心熔毁。不可用。
冰冷的数据如同冰水,浇灌在融合意识的核心。没有绝望,只有更深的、近乎绝对的**计算**。生存概率模型在残存的神经回路中疯狂迭代,每一个参数都在滑向深渊。
坐标。那个被“铁羽”核心协议在湮灭边缘强行烙印下的、指向柯伊伯带未知引力异常的坐标,是黑暗深空中唯一的灯塔。距离:天文数字。以“夜翼”目前的状态,即使能源核心不炸,维生系统也会在抵达前将人变成一具冰冻的干尸。
目标优先级重新排序:
1. 稳定结构,延缓解体。
2. 获取维生物资(氧气,水,能量)。
3. 修复或替代基础导航传感。
4. 恢复最低限度推进控制。
5. 抵达坐标。
幽蓝的“目光”移向舱内。狭小的空间如同风暴过后的废墟。散落的工具、扭曲的管线、凝固的血迹(自己的)、以及……那个从“渡鸦之巢”控制台旁散落物中带出的、被踩扁的金属小盒。盒盖在剧烈震动中弹开,里面除了那枚至关重要的黑色羽毛密钥,还散落出几颗……**压缩能量棒**和两片**固态水凝胶**。
鼹鼠……最后的馈赠。数据流瞬间计算出其价值:能量棒可提供约72小时基础代谢能量,水凝胶可维持48小时最低水分需求。维生倒计时:延长至约66小时。杯水车薪,但意义重大。
右手(仅存的相对完好的肢体)伸出,动作因神经损伤和低温而僵硬、颤抖,却带着机械般的精准,将能量棒和水凝胶收拢。没有立刻使用。维生系统还在勉强工作,这些是最后的战略储备。
结构稳定……目光锁定舱壁上一道正在缓慢撕裂的焊缝。应力分析:持续加速。可用材料:舱内座椅的合金框架(部分可拆卸)、散落的工具(可作为临时支撑或铆钉)。
执行。
身体在剧痛中挣扎移动。每一次发力都牵扯着左臂固定处和胸腹的创伤,警报在神经回路中尖啸。意志如同最高明的外科医生,精确地切断痛觉信号传导,将生物电能全部导向右臂。拆卸座椅框架。利用分子裂解刃残存的握柄作为杠杆。用断裂的管线强行缠绕、捆扎……
时间在无声的维修中流逝。维生系统的警报越发急促。CO2浓度逼近耐受极限,舱内空气浑浊得带着铁锈和衰败的甜腥。幽蓝视野的边缘开始出现细微的数据噪点——神经缺氧的信号。
服下一份能量棒和半片水凝胶。冰冷的胶质滑过灼痛的喉咙,带来一丝虚假的生机感。能量流入残破的躯体,暂时压下了眩晕。
结构撕裂速度:降低13.7%。预期解体时间:延长至约8小时。
维生倒计时:重置至约52小时。
微小的胜利。代价是体力的巨大消耗和神经损伤的进一步加剧。幽蓝视野中的噪点并未消失,反而更加密集。
外部传感的有效距离太短了。1000公里,在动辄以天文单位计的深空,等同于盲人。需要“眼睛”。
“目光”落在自己残破的左臂上。覆盖的焦黑皮肤和坏死组织下,工程师的纳米集群虽己“死亡”,但其物理结构——那些细微的、具有传感功能的金属节点和传导纤维——仍有部分残存。它们曾是入侵者,现在……或许是唯一的探测器。
一个疯狂的计划在冰冷的逻辑流与残存人性的求生欲碰撞中成型。
指令:剥离左臂残余坏死组织及焦化皮肤。暴露深层神经丛及残余纳米集群物理节点。
操作风险:极高(感染、大出血、不可控神经反应)。
预期收益:获取基础生物/金属复合传感阵列。可尝试外接至“夜翼”外部传感端口。
没有麻醉。没有消毒。只有绝对的意志和一把从废墟中翻出的、还算锋利的合金碎片刀。
幽蓝视野锁定操作区域。屏蔽所有非必要痛觉信号。右手稳定得如同机械臂。
嗤啦。
刀锋割开焦黑粘连的皮肤和腐肉。暗红发黑的血液涌出,瞬间在低温下变得粘稠。意志强行收缩局部微血管。更深处,断裂的神经束暴露出来,如同被扯断的电线头,闪烁着微弱的生物电火花。而在这些神经束的间隙和骨骼表面,镶嵌着星星点点的、黯淡无光的银色金属微粒——纳米集群的残骸。
剧痛如同高压电钻,疯狂冲击着意识的堤坝!视野中的幽蓝网格剧烈扭曲、闪烁!融合的意识在纯粹生物性的痛苦和冰冷逻辑的撕扯中濒临崩溃!
“警告!神经……负荷……超限!意识……稳定性……崩溃风险:89%!” 类似“铁羽”的电子警报在颅内尖啸,却更像是自己残存理智的悲鸣。
“继续!!!” 意志在痛苦的深渊中咆哮,驱动着右手继续那精细而残酷的操作!刀尖小心翼翼地剔开粘连的组织,剥离出几束相对完整的神经末梢和附着其上的、最密集的纳米节点集群。
汗水(也可能是血水)模糊了幽蓝的视野。身体因剧痛和失血而剧烈颤抖。维生系统的缺氧警报叠加着高频的蜂鸣。
终于,一小片混合着神经束和银色金属节点的“组织”被完整剥离下来,约指甲盖大小,散发着血腥和金属的冰冷气息。
目标达成。立即止血(临时灼烧封闭创口)。外接操作准备。
用颤抖的手,将这片“生物传感阵列”的神经束末端,粗暴地接入“夜翼”外部传感端口旁一个的、用于应急物理接线的数据触点!将金属节点集群尽可能贴合在舱壳内侧。
嗡……
一股混杂着剧痛、冰冷数据流和强烈电磁干扰的乱流,瞬间冲入融合意识!视野彻底被扭曲的、闪烁的画面和刺耳的噪音淹没!仿佛有无数根烧红的钢针在搅动脑髓!
“信号……接入……尝试……解析……过滤……”“铁羽”残留的逻辑协议在混乱中艰难启动,化作一道脆弱的数据滤网。
扭曲的画面逐渐稳定、清晰,虽然布满雪花和色块干扰:
不再是狭小的舱内。视野“穿透”了“夜翼”的合金外壳,“看”向了外面那片永恒的、令人窒息的黑暗深空。
冰冷。死寂。稀疏的星光如同钉在黑色天鹅绒上的银钉,遥远而冷漠。没有参照物,只有一片令人绝望的虚无。
然而,就在这片虚无的某个方向,幽蓝视野的边缘,一个极其微弱、却稳定到令人心悸的**引力扰动**信号,被这粗糙的生物/金属复合阵列捕捉到了!信号特征与“铁羽”烙印下的坐标异常完美吻合!
同时,阵列的被动扫描模式,在更大范围的“盲视”中,捕捉到了另一个东西。
不是星星。
一个巨大的、不规则几何形状的**阴影**,静静地悬浮在“夜翼”后方约八百公里的深空。它没有任何可见光辐射,完美地融入背景的黑暗,只有其本身质量造成的、极其细微的光线扭曲(引力透镜效应),被这拼凑的“眼睛”勉强捕捉到。若非这新生的、怪异的感知能力,以“夜翼”受损的常规传感器,绝无可能发现它。
不是小行星。结构过于规整。没有引擎信号。没有能量辐射。像一块……沉默的墓碑。
威胁评估:未知。意图:未知。距离:相对稳定。
行动建议:保持静默。规避机动不可行(能源不足)。持续监测。
深空中的猎手?还是另一艘迷失的残骸?未知的阴影如同冰冷的砝码,加在了本就倾斜的生存天平上。
幽蓝的视野缓缓收回舱内。维生警报依旧刺眼。左臂新剥离的创口传来钻心的、持续的痛楚,鲜血渗透了临时包扎。精力在刚才残酷的操作中彻底耗尽。
坐标的方向己经确认。黑暗中的窥视者己经现身。
服下剩余的能量棒和水凝胶。冰冷的胶质带着铁锈味。身体蜷缩在冰冷的座椅里,右臂环抱着残破的左臂。幽蓝的“目光”最后一次扫过主控面板上猩红的倒计时,然后缓缓熄灭。
舱内陷入绝对的黑暗与死寂。只有维生系统衰竭的喘息,结构不堪重负的呻吟,血液滴落的嘀嗒,以及……意识深处,那冰冷的坐标锚点,和八百公里外那片沉默阴影带来的、无形的重压。
在深寒与虚无的包裹中,在伤痛与缺氧的侵蚀下,那融合的意识沉入了一种类似休眠的低功耗状态。不是睡眠,而是将绝大部分算力用于维持最低生命体征,将感官收束到极致,只保留对坐标方向和那片阴影的最基础被动监测。
猎鸦折翼,蛰伏于星海棺椁。
暗影随行,终局仍在深空。
寂静,是下一场风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