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贾母过寿
贾府门前,红绸如火焰般招展,车水马龙似长龙般穿梭。正值贾母八旬寿辰,整个贾府张灯结彩,宛如一座璀璨的宫殿,热闹非凡。
府内,丫鬟小厮们犹如勤劳的蜜蜂般忙碌地穿梭着,脸上洋溢着比春花还灿烂的喜悦笑容。庭院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鲜花和盆景,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香气氤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大厅内,贾母端坐于主位,身着华丽的寿袍,头戴凤冠,面容慈祥得如同冬日的暖阳,眼神中透露出对晚辈们的关爱,宛如涓涓细流。她的身旁,众儿孙们纷纷跪地请安,祝福贾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声音如同黄莺出谷,清脆悦耳。
宴会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摆满了一桌桌,宾客们的欢声笑语如同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空气中回荡。戏台上,名角们纷纷登台献艺,表演着精彩的节目,他们的身姿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赢得了阵阵如雷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贾母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的欢喜如潮水般汹涌。她感慨岁月如白驹过隙般流逝,也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她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爱意,仿佛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中。。
贾宝玉身着月白锦袍,手持折扇,在二门处张望,心中满是期待。今日,他的伴读范进与老师敬芝要来,更令他欣喜的是,栊翠庵的妙玉和她的师傅雪晴师太也被邀前来。想到妙玉清冷出尘的模样,宝玉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跳动。
此时,黛玉正与众姐妹在园中嬉戏。她们或赏花,或扑蝶,或吟诗,好不热闹。黛玉手持一把精致的团扇,扇面上绘着淡雅的兰花,与她清丽的面容相得益彰。她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灵动,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想着什么有趣的事情。
“姐姐,你看那宝玉哥哥,在二门处张望什么呢?”探春好奇地问道。
黛玉顺着探春的目光望去,只见宝玉站在那里,神情专注,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她微微一笑,心中明白宝玉定是在等妙玉和雪晴师太。
“想必是在等妙玉姐姐和雪晴师太吧。”黛玉轻声说道。
众姐妹听了,都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妙玉姐姐可是个清冷出尘的人,不知今日她会不会来。”
“若她来了,定然会为我们带来不少乐趣。”
“是啊,我还从未见过雪晴师太呢,听说她是个极有修为的人。”
黛玉静静地听着姐妹们的议论,心中也对妙玉和雪晴师太充满了好奇。她知道妙玉为人清高,不与世俗之人交往,今日能被邀前来,想必是看在宝玉的面子上。而雪晴师太,更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她的到来,定会给这个园子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
未几,范进和敬芝的马车如同一叶轻舟,稳稳地停靠在贾府门前。范进身着青衫,宛如一棵挺拔的青松,面容清瘦却难掩其坚毅,眼中闪烁着执拗的光芒,恰似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敬芝先生一袭灰袍,恰似那高雅的墨竹,气质儒雅,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风范。宝玉见状,犹如一只欢快的小鹿,快步迎上前去,与二人寒暄一番后,便如同那殷勤的主人,引着他们往园子里走去。
与此同时,妙玉与雪晴师太也到了。妙玉依旧是那身月白素衣,青丝用一根玉簪随意挽起,清冷的面容不施粉黛,宛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宝玉见到妙玉,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忙上前见礼:“妙师父,今日能得你前来,真是让这园子都蓬荜生辉了。”
妙玉微微颔首,轻声道:“施主客气了,贫尼与师父是应老祖宗之邀,来讨杯寿酒喝。”她的声音清冷空灵,如清泉叮咚,让宝玉听得入了神。
众人来到贾母所在的正厅,一一向贾母请安祝寿。贾母笑得合不拢嘴,拉着雪晴师太的手,亲切地说道:“老姐姐,咱们可是许久没见了,今日一定要好好叙叙旧。”
寿宴过后,众人提议去大观园中品茶赛诗,贾母欣然应允。凤姐带领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沁芳亭,丫鬟们早己备好茶具,烹起香茗。
妙玉亲自为众人泡茶。她手法娴熟,动作优雅,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那盏中的茶汤,色泽清亮,香气西溢。众人轻抿一口,只觉唇齿留香,赞不绝口。
品茶间隙,有人提议开始赛诗。敬芝先生率先起了个头,吟出一句:“寿宴华堂喜气扬。”众人纷纷接句,气氛愈发热烈。宝玉思索片刻,目光不自觉地落在妙玉身上,灵感突发,吟道:“仙子临凡韵自长。”
此言一出,众人皆心领神会地看向妙玉,妙玉的脸颊微微泛起红晕,轻啐一口:“油嘴滑舌。”
范进却在一旁皱起眉头,他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这种儿女情长的诗词并不感兴趣,便起身说道:“我等既为祝寿而来,当以歌颂贾母福寿安康为主题,方不负今日之宴。”说罢,便吟出一首规规矩矩的祝寿诗: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鹤发童颜精神爽,松龄岁月福寿长。
西世同堂乐融融,五世其昌福满堂。
贾母高寿福泽厚,恩泽后代永流芳。”
众人听后,纷纷鼓掌叫好,贾母更是喜笑颜开,对进却的才学赞不绝口。
众人虽觉得范进有些扫兴,但也不好反驳。雪晴师太见状,微笑着打圆场:“范公子所言极是,只是诗词之道,贵在自然随性,雅俗共赏才好。”
赛诗继续,妙玉也加入其中。她的诗句清新脱俗,宛如天籁之音,令众人惊叹不己。宝玉更是听得如痴如醉,眼中满是倾慕。
在这茶香与诗意交织的氛围中,宝玉与妙玉的目光时常交汇,虽无过多言语,却心意相通。那淡淡的情愫,如茶香般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天色渐晚,宴席散去。宝玉送妙玉到栊翠庵门口,依依不舍地说道:“妙师父,今日与你一同品茶赛诗,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不知何日才能再与你这般相聚?”
妙玉低头,轻声道:“缘聚缘散,皆有定数。若有缘,自会相见。”说罢,便转身进了庵门。宝玉站在原地,望着妙玉离去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去。
宝玉的一举一动,凤姐看在眼里,作为嫂子,她便向贾母和王夫人提起了这事。
“看来宝玉也不小了,眼睛一首在妙玉身上。”
“这院子里姐妹还不够多吗?还惦记小尼姑?”
“林妹妹,诗书歌赋,很有才情,就是太惯着宝玉了,我看不行,就把薛姨妈家里的宝钗叫来,姨妈家把宝姐姐当着男儿一般教养着,知书达礼,本就是准备送往宫里的,有她管教着宝玉,也好帮宝玉成就功名!”
贾母认同了凤姐的提议,王夫人写了一封信给了自己妹妹也就是薛姨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