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点子王,从瞎想开始的逆袭路

第9章 奇思阁

加入书架
书名:
大乾点子王,从瞎想开始的逆袭路
作者:
虎山人
本章字数:
5598
更新时间:
2025-07-07

暮色悠悠潜入破庙,钱不凡正蹲踞在干草堆前,借着最后一缕天光,细细清点着今日的收获。碎银与铜钱汇聚一处,竟多达三两有余,这可比他辛苦拉三天二胡所得还要丰厚。他小心地用布帕将银子包好,轻塞进贴身的破旧衣衫里,指尖触及那微凉的金属,心中却暖意涌动。

“这才是真正的‘轻资产运营’啊。”他低声喃喃,前世做项目时常挂在嘴边的术语,此刻竟在大乾的这座破庙中得到了真切验证。

摆摊的这三日,他己然摸透了三类核心需求:莘莘学子渴慕“破题思路”,商户们急切需要“经营点子”,甚至有位老嬷嬷前来询问“如何让儿媳生儿子”,他凭借现代常识给出“多让儿媳食用碱性食物”的偏方,也因此赚得五文钱。

“钱先生,该动身了。”林婉儿的声音从庙门口传来,带着几分催促,“铺子的掌柜说今晚要锁门,再不去看可就来不及了。”

钱不凡赶忙起身,收拾好幌子与小马扎,回应道:“来了。”

绣坊街的铺子果然不大,前面的店面仅有一丈来宽,后面的屋子勉强能容下一张床与一张桌子。不过,其地段堪称优越,隔壁是绣庄,斜对面是书铺,往来之人大多手头宽裕且有所需求。钱不凡伸手轻抚门框上的木纹,指尖滑过门板上的旧漆,忽而绽露笑容:“就这儿了。”

“真要在此处开店?”林婉儿轻轻踢了踢墙角的蛛网,“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呢。”

“先简单装修一番。”钱不凡心中己有盘算,“前店摆上两张条凳、一张小桌,墙上挂块木板,写上‘疑难杂症,皆可来询’。后屋嘛……能睡人便足矣。”他稍作停顿,摸出那三两多银子,“租金您己先行垫付,我想用这笔钱制作两块招牌——‘奇思阁’这三个大字,得请手艺精湛的匠人镌刻,务必让路过之人一眼便能铭记。”

林婉儿望着他指尖捏着银子的模样,此刻的他,哪还有半点乞丐的影子,分明就是个精打细算的掌柜。她忽地想起表哥回来时所言:“那瞎子给出的‘带景花’点子,我爹让绣娘们一试,刚摆出去就被张御史家的夫人订了十匹。”

“那就好。”钱不凡并未多问,心里却明白,这是林掌柜在向他抛出橄榄枝——绸缎庄的订单,或许会成为“奇思阁”的第一笔大生意。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只见卖包子的老汉手捧油纸包,跑得气喘吁吁:“先生!先生!您的法子实在太神啦!这三天我卖的包子,比往常半个月还多哩!”说着,他将油纸包往钱不凡手里塞,“还热乎着呢,您快尝尝!”

钱不凡接过包子,拿出两个递给林婉儿,自己咬了一大口,肉汁烫得舌尖发麻,他却笑得眼睛眯成了缝:“老汉,接下来你可以推行‘会员制’——给常客制作竹牌,集满十个章就送一笼包子,如此锁客效果更佳。”

老汉听得连连点头,又往钱不凡手里塞了两文钱,这才乐呵呵地离开。林婉儿手持包子,不禁觉得这瞎子口中的“点子”,恰似酵母一般,能让寻常日子焕发生机。

回到破庙,钱不凡借着月光在地上勾勒“奇思阁”的章程:

1. 依“问题难度”收费:学子的小难题收取十文,商户的大点子则从一两银子起价;

2. 设立“案例墙”:将解决的难题记录其上(隐去姓名),诸如“王记包子铺客流翻倍法”“李书生策论破题术”,借此增强可信度;

3. 预留“紧急通道”:为支付得起高价的客户(如林掌柜)提供优先服务,保障现金流的稳定。

正描绘着,林婉儿突然发问:“我爹让我问你,绸缎庄的新花样,你可有头绪?”

钱不凡抬起头,月光透过破窗洒落他脸上,他的眼神虽无焦点,却透着坚定的自信:“让绣娘们别局限于绣花鸟,改绣‘故事’——比如将《花妖》的场景绣成屏风,在角落绣上‘钱塘东’‘临安北’等地名,告知夫人小姐们‘这并非普通绸缎,而是能藏纳故事的衣裳’。再推出‘定制款’,依照客人名字绣制藏头诗,像‘婉’字,就绣‘婉兮清扬,倚栏望春’。”

林婉儿愣了愣,手中的包子险些掉落:“绣故事?绣名字?这……能行吗?”

“试试便知。”钱不凡微笑着回应。

三日后,“奇思阁”的招牌高悬于绣坊街。黑底金字,是林掌柜特意延请匠人精心雕琢而成,尽显简洁利落之态。

钱不凡伫立在铺子前,手着门板上的木纹,此刻他心中的踏实感,尤甚于当年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之时。前店摆放着两张条凳与一张梨木小桌,墙上挂着一块新制木板,上面以林婉儿娟秀的笔迹写着:“凡有疑难,皆可来询。小惑十文,大惑一两,奇策另议。”

后屋布置更为简约,一张木板床,一个旧木箱存放着他积攒的碎银与那支竹笛,墙角堆叠着林婉儿送来的两床棉被——她嘴上说着“预购点子”,实则贴心地将铺盖都准备妥当,就连窗台上都摆了一盆绿萝,说是“添些生气”。

开张首日,第一位客人是国子监的老夫子,他前来请教“怎样让学生上课不打瞌睡”。钱不凡给出点子:“每节课留出一刻钟,让学生们相互提问、解答,动起来便不会犯困。”老夫子听闻,满意地付了五两银子,还夸赞道:“这可比罚站管用多了。”

第二位客人是林掌柜,他凝视“案例墙”良久,指着“王记包子铺”的条目,笑道:“这瞎子,还真把生意做成一门学问了。”谈及他想要的“绸缎新花样”,钱不凡当场绘制草图(实际由林婉儿代笔),将《花妖》中“错投泉亭”的场景绣成衣襟纹样,林掌柜当即拍板:“就这个,先做十匹!”

傍晚关店时,钱不凡清点银子,竟有二十两之多。他拿出一半递给林婉儿:“还您租金。”

林婉儿并未接,只是说道:“我表哥又来了,说绸缎庄的‘带景花’被知府夫人订下,让你再琢磨个新花样。”

正说着,前两天询问酒楼生意的掌柜匆忙跑来,手里紧攥账本,笑得合不拢嘴:“先生!您那‘题字赠菜’的法子太灵啦!如今雅间的墙上挂满了客人题的字,大家为了能题字,都特意请朋友来喝酒,上个月酒楼的流水翻了一倍!这是十两银子谢礼,您务必收下!”

这一上午,铺子访客不断。有书生来问策论撰写之法,有小贩来讨教摆摊窍门,甚至有位老嬷嬷来询问“怎样让孙子愿意读书”,钱不凡给出点子:“把《论语》编成儿歌,让孩子边玩边唱。”老嬷嬷听后,欣然付了二十文。

傍晚再度关店时,钱不凡数了数银子,竟达七十多两。他将林掌柜的五十两单独包好,打算明日购置些优质木料,将“案例墙”切实打造起来——把解决的难题记录上去,隐去客户姓名,仅写“某包子铺客流翻倍法”“某酒楼留客术”之类,让人一目了然且心生信服。

林婉儿前来送晚饭,见他在墙上写写画画,凑近一瞧,不禁笑道:“你这比账房先生还细致呢。”

“做生意,就得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益处。”钱不凡指着“案例墙”的空白处,“待这里写满,‘奇思阁’的招牌便比金子还要珍贵。”

走出“奇思阁”时,暮色己深,绣坊街的灯笼依次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洒落在青石板路上,仿若铺上一层碎金。

他手中的“点子”,是一种比刀剑更为柔软,却也更为坚韧的武器。

从破庙到“奇思阁”,从乞讨维生到“卖点子”创业,他终于在这大乾的春日里,踏出了属于自己的坚实足迹。而这条路的尽头,或许不仅有光明的“钱途”,还有钱家旧案的真相,以及一个不再“盲目”的未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