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星陨村泛着冷冽的银光,沈砚站在石屋前,手里的青铜钥匙正与门楣上的星图严丝合缝。阿雪蹲在他肩头,项圈上的青铜牌微微发烫——这是它感知到异常的征兆。
“进去吧。”他推开门,霉味混着檀香扑面而来。
石屋不大,正中央摆着张檀木供桌,桌上放着个褪色的锦盒。锦盒上贴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是沈砚熟悉的——正是爷爷的笔迹:“若见此盒,速去镜中寻我。”
他的心跳漏了一拍。这是爷爷失踪前留下的最后线索!
锦盒没有锁,他轻轻掀开盒盖。里面躺着封信,信封边缘染着暗红的血渍,信纸上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小砚,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己经不在人世。九曜镜的秘密,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沈砚的手开始颤抖。信的内容与他记忆中的片段重叠——爷爷曾在深夜对着九曜镜喃喃自语,说“镜中还有另一个我”;奶奶临终前塞给他的玉佩,内侧刻着“勿信镜中影”;还有阿瑶转世时,镜中那个穿白大褂男人的冷笑……
“砚哥?”阿雪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沈砚深吸一口气,展开信纸。
“小砚,你可知九曜镜为何能镇星灵?因为它本是一面‘照魂镜’,能映出人心最深处的执念。三百年前,沈伯玉用它封印星灵时,也将自己的魂魄烙进了镜中——他不是在镇邪,是在赎罪。
星灵本是天地间未被安抚的怨气,沈伯玉用自己的魂魄为引,将其炼化。可他没想到,怨气会反噬,会在镜中孕育出另一个‘他’——一个被怨恨吞噬的‘沈伯玉’。
这个‘沈伯玉’会附在九曜镜上,诱导后人用活人血祭,试图复活自己。你爷爷当年想毁镜,就是为了消灭这个‘影子’;而我……”
信纸在这里被撕去半角,剩下的字迹模糊不清,“……我发现了镜中还有第三重空间,那里藏着真正的‘破局之法’。小砚,记住,真正的守镜人,不是镇邪,是……”
信的最后几个字被血污糊住,只余下“渡魂”二字的残痕。
沈砚的后背渗出冷汗。他终于明白,为何爷爷笔记里总出现“对不起”三个字——他不是在向沈家先祖道歉,是在向镜中被怨恨吞噬的“自己”道歉!
“砚哥,你看!”阿雪突然指向供桌下方。
那里压着本更旧的日记本,封皮上写着“沈伯玉·手札”。沈砚翻开第一页,字迹苍劲有力:“余以魂镇星,血祭九曜,非为镇邪,实为赎罪。然镜中生影,怨气愈盛,恐终有一日,余之残魂亦将为魔……”
后面的内容断断续续,夹杂着大量血渍。首到最后一页,只写了西个字:“镜中求光。”
“镜中求光……”沈砚喃喃重复。他想起镜中世界里,奶奶跪在老槐树下的身影——那不是怨恨,是愧疚;想起阿瑶转世时,那抹若有若无的蓝色怨气——那不是执念,是未说出口的“谢谢”;想起星陨村村民脖颈处的星图印记——那不是诅咒,是被守护的证明。
“阿雪,”他合上日记本,“九曜镜里,可能还困着另一个沈伯玉。”
阿雪的瞳孔缩成针尖。它跳上供桌,用爪子碰了碰那面锦盒。盒底突然浮现出一行小字:“月圆之夜,镜中见我。”
“月圆之夜?”沈砚抬头看窗外。今日正是农历十五,月亮正从山后升起,银辉洒在雪地上,像撒了把碎钻。
他握紧九曜镜,镜面突然泛起涟漪。水面般的镜面上,浮现出个穿青衫的身影——正是爷爷沈明川!
“爷爷!”沈砚冲过去,却穿过了镜面。
“小砚。”爷爷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你终于来了。我在镜中等你很久了。”
“您……您不是被困在镜中了吗?”
“我被困的,是自己的执念。”爷爷的身影有些模糊,“三百年前,我用魂魄镇星灵,却也把自己的怨恨留在了镜中。这些年,我看着你奶奶、你爸爸,还有你,一代又一代为我‘还债’,心里难受啊……”
“那星灵……”
“星灵是天地间未被安抚的怨气,它需要被引导,而不是被镇压。”爷爷的身影逐渐清晰,“真正的九曜镜,不是封印,是桥梁——连接活人与亡魂,化解怨恨,渡人往生。”
“那我该怎么做?”
“去镜中第三重空间。”爷爷指了指镜面深处,“那里有我留下的‘渡魂经’,还有……”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急促,“小心镜中影!它会伪装成你最信任的人,引诱你堕入怨恨!”
话音未落,镜面突然剧烈震颤。沈砚看见,爷爷的身影被一道黑影吞噬,黑影的脸竟是之前那个穿白大褂的男人!
“沈砚,你上当了!”黑影嘶吼着,“沈伯玉的残魂早被我吞噬,现在镜中只剩怨恨!交出九曜镜,让我重现人间!”
阿雪发出一声低吼,扑向镜面。它的爪尖迸发出银光,在镜面上划出裂痕。沈砚趁机将九曜镜按在裂痕上,星芒如潮水般涌入镜中。
“破!”
他大喝一声,镜中黑影发出惨叫,被星芒撕成碎片。爷爷的身影重新浮现,这次他的脸上带着释然的笑:“小砚,记住,真正的守镜人,心中要有光。”
镜面突然破碎,化作万千星芒融入沈砚体内。他感觉有什么东西从灵魂深处苏醒——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执念的释然,更是对“守护”的坚定。
“砚哥!”阿雪的声音带着惊喜,“你的眼睛!”
沈砚摸向自己的脸,发现瞳孔里不再有幽蓝,而是泛着温暖的琥珀色。那是沈伯玉残魂的温度,是奶奶的温柔,是爷爷的释然,更是所有被他渡过的亡魂的祝福。
“爷爷,”他对着镜面轻声说,“我会的。”
山风卷着雪粒吹进石屋,供桌上的日记本被吹开,最后一页的字迹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镜中求光,光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