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童话,配角是现实。”大部分的书用女配的恶去写女主的好,但对主角和配角的认定不是用剧情来定的,是由人来定。
在经历相似的情况之下,人总会有着共情。天生无泪的角色无法用眼泪来表达感情,人们看到的只有疯端的作为。
155章沈韵弑父的剧情炸裂着三观,深深代入沈韵这个角色一生都在反抗着命运,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到了最后却成为唯心主义虔诚的信徒。
写这段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大部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将孩子的一切规划好,孩子只需要照做就一定会有所出息。
上层这么做是为了把控资源,扩大资源牺牲的仅有情感的损耗,无论如何都有着抗压的风险保证。反观底层去拿自己的孩子验证自己眼中的老路,实现自己理想之中的自己。成功将功劳归功自己,失败则继续延续这种迂腐的思想。
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经历阅历都比孩子要多。可是经历阅历不能全部当成认知和经验来预判,这个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今天的趋势好,不代表明天的趋势也就好。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与一个不爱的人结婚,这辈子看着枕边人都会有一种失落感。在选择这件事情上可以听取别人的建议,一定别让别人帮自己做出选择。
二十一年就恨了父母一件事,就是高一选科目强逼我选了理科。省示范校全校文综第二名的成绩选了理科,理由是以后方便就业。莫大的笑话,莫大的讽刺。
一系列连锁反应彻底让我对生活抓狂,到现在心里都是记恨。
上文为什么说过时代是会变化的,因为最喜欢的院校在高考那年,理科涨了五十分,文科降了五十分。最终因为选了理差二十分没考上。一瞬间三年努力和信念全部崩塌。在理科班的日子除了冷眼就是冷眼,坚持和努力像最后翻身的时候还被命运打了脸,更是受到冷眼。
不过好在家里经济还算可以,花着钱上了还算可以的大学,心里稍作平衡。因为宿命就是公平的。
到了大学,发现自己报了理科专业课根本毫无继续延伸的兴趣,对就业更是在我眼中没有任何作用,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是这样的。放眼周围这么多人陪着我一起混日子,想过做出改变却再次被打压。
“妈,我想出去留学出去学一学、看一看,学校有那个名额,自费出钱家里那边去的起。”
“儿子你就听妈的回家考个编制,比什么都强。到时候爸妈车房帮你一买,再使使劲你这边工作也好……”
“嗯。”
这一次我没有将“那我一辈子就这样了这句话说出口。”
房子、车子、工作一回去就什么都有了,是啊……
就什么都有了……
顽固的思想是永远破不了的局,形势改变个体,个体跟赴形势。现实打不破,书里也打不破。
初读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不懂为何要写小龙女遭玷污,后来明白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开创这一条道路。抛去读者的辱骂,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原稿之中,江南忆这个角色是被人贩了的。这个段落读者接受不了,我也接受不了。
思来想去还是更改,谁都愿意看到结局是美好的,不愿意看到一点黑暗。那一刻我知道看爽文是好的,可以给自己代入成超级英雄用各种异能来弥补自己的遗憾,惩戒着文中的坏人,抱得文中的美人,这起码是正义的。
现实己经足够辛苦,为什么还是需要看虐文折磨自己。没有变态的心理,是因为心里藏了人,忘不掉。一次次看着虐文将其情节代入,将遗憾重演上千次万次,用痛来思念。
第一个看我书的人是我找的监制,给我的评价是内容写的流水账,文笔太弱,说到底写了一篇烂文扔给读者。
如果只看剧情没人知道我在写些什么,很多书是过分的文笔虐心的剧集让读者代入角色。书里的流水账是肯定存在的,为什么不去加华丽的文笔?
两首《钗头凤》和沈韵最后的录音是我真正代入角色去感受用心描写的。过于华丽的词藻多少有点华而不实,更多的我是想用剧情中的角色去劝诫读者重视现实的感情,一切失败的例子都在角色之中。
文字世界的结局是我可以控制的,无论是美好还是悲情,现实呢?留下的恐怕只有悲情,后悔还有怀念。
每一次开笔此文,我都会想起一些人,一些做过的人,一些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文中的出轨,势利,冷暴力……等等的一切,都是这个现在维持深情人设的作者曾经所对自己爱过的人干出过来的事。
后来他把这些女人全部写入书里,给着自己想要的结局,以此想抚平自己心里的遗憾。这辈子错过太多了,什么都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