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大战的消息如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大楚朝堂。大臣们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围绕着苏烈父子在此次战役中的表现展开了激烈争论。
以御史中丞王启为首的一派,对苏烈父子的指挥提出了尖锐的质疑。王启在朝堂上慷慨陈词:“陛下,雁门关乃我大楚边疆重镇,竟被敌军突袭至城下,险些失陷。苏烈父子身为守关主将,难辞其咎。若不加以严惩,何以服众?何以警示后人?”他言辞犀利,目光灼灼地看向龙椅上的楚宣帝,试图以义正言辞的姿态,迫使皇帝做出惩处苏烈父子的决定。
而以吏部侍郎李正为代表的另一派,则坚决支持苏烈父子。李正出列,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苏烈将军一生为大楚南征北战,忠心耿耿。此次敌军突袭,实因北狄狡诈,绕开常规侦察路线。苏烈父子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沉着应对,坚守雁门关,击退敌军,己然立下大功。此时若对其加以惩处,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于战事不利啊。”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楚宣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面色凝重。他深知,对苏烈父子的处置关乎边关稳定与军心士气,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一方面,他理解王启等人对边关防御不力的担忧,若不加以整治,日后恐怕还会出现类似的危机;另一方面,他也清楚苏烈父子的忠诚与能力,在这战事吃紧的关头,边关确实离不开他们。
沉思良久,楚宣帝缓缓开口:“诸位爱卿,苏烈父子之功绩与失误,朕皆看在眼里。边关战事吃紧,此时惩处他们,于大局无益。但此次教训深刻,苏烈父子需加强边关防御,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楚宣帝的决定算是暂时平息了朝堂上的纷争,但各方势力心中的算盘并未停止拨动。
在雁门关,苏烈父子与楚凌轩也得知了朝堂上的争论。苏逸尘心中愤愤不平:“父亲,我们拼死守卫边关,却遭这些人无端指责,实在不公!”苏烈长叹一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尘儿,朝堂之事,错综复杂。我们身肩守关重任,不能因这些非议而分心。当务之急,是加强防御,让北狄无机可乘。”
苏逸尘点头,强压下心中的怒火。父子二人深知,唯有以实际行动,才能堵住那些悠悠众口。于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边关防御的整顿与加强之中。
苏烈重新规划了侦察体系,将侦察范围进一步扩大,增设了多条侦察路线,并安排了不同批次的侦察兵,确保情报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回来。同时,他还加强了与周边百姓的合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情报传递机制。百姓们被组织起来,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敌军动向,便通过特定的信号和渠道,迅速将消息传递给雁门关守军。
苏逸尘则专注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根据此次战斗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士兵们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针对北狄骑兵的冲击,他加强了长枪兵和盾牌兵的配合训练,打造出更加坚固的防线;同时,对弓箭手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的射击精度和射速。此外,他还设计了一些新的战术,如在山谷要道设置假营地,引诱敌军进入包围圈等。
楚凌轩表面上也积极参与到防御工作中,但他的心思却不在此。他依旧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打压苏家的势力,同时提升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他暗中与自己的心腹将领商议,试图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将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同时给苏家父子制造麻烦。
而在北狄营地,呼韩邪单于正与各部落首领商议新的战略。经过上次的失败,他意识到单纯的武力强攻难以奏效,必须另辟蹊径。一名谋士站出来,献上一计:“单于,大楚如今加强了边关防御,正面进攻损耗太大。我们可派使者前往大楚周边的一些小国,许以重利,让他们在大楚后方制造麻烦。大楚若腹背受敌,必然会分散兵力,到时我们便可趁机突破雁门关。”
呼韩邪单于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此计甚好。就依你所言,立刻派使者前往各国。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加强联盟内部的团结,确保各部落齐心合力对抗大楚。”
很快,北狄的使者便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大楚周边的各个小国。这些小国有的畏惧大楚的强大,犹豫不决;有的则贪图北狄的贿赂,蠢蠢欲动。一时间,大楚周边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与此同时,楚宣帝也察觉到了周边局势的微妙变化。他深知,若不尽快采取措施,大楚将陷入西面楚歌的困境。于是,他一面派出使者前往各国,晓以利害,试图阻止他们与北狄勾结;一面命令国内各地加强防御,做好应对战争扩大化的准备。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苏烈父子在边关积极筹备防御,楚凌轩心怀鬼胎暗自谋划,北狄在暗中联络各方势力,而楚宣帝则在朝堂上努力平衡各方关系,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各方势力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各自转动,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
在雁门关,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和训练,大楚军队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防御工事更加坚固,士兵们的士气高昂,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信心。苏烈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心中明白,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他转头对苏逸尘说道:“尘儿,我们虽做了诸多准备,但北狄不会轻易放弃。接下来的战斗,必将更加艰难。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可有丝毫懈怠。”
苏逸尘坚定地点点头:“父亲放心,孩儿定与雁门关共存亡,守护好大楚边疆。”父子二人的目光坚定而执着,仿佛在向这片土地宣誓着他们的决心。
然而,就在此时,一封密信送到了楚凌轩的手中。信是他在京城的心腹所写,信中告知他,朝堂上一些支持苏家的大臣,正在收集他暗中勾结北狄、意图陷害苏家的证据。楚凌轩看完信后,脸色顿时变得苍白。他深知,此事若被查实,自己将万劫不复。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焦虑之中,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 而苏烈父子对此事浑然不知,他们依旧在为抵御北狄的进攻而忙碌着,一场更大的危机正悄然降临在他们所有人的头上,大楚的命运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