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隆松了口气,随着大明的发展,各种记录完善,他拿到的资料也越来越多。
朱元璋在这个时期有锦衣卫监察全国,所以哪怕是比较小的县级灾难,大明的史书都有记载。
朱光隆既然看到这些记录,就不能不说,现在朱标不迁怒他,那就没事了。
朱光隆:“九月北首隶霜冻,北部会有早霜伤稼,需要做好防备。”
朱标说道:“这是小冰河时期的常态,对极寒天气的防范需要时刻注意。”
朱光隆说道:“十月,山西布政使司地震,太原府一带发生轻微地震。”
住建工部的官员说道:“陛下,臣请排查完京师地震后周边房屋情况之后,赶赴山西布政使司,排除所有危房,让当地在地震时不会有人因此遇难。”
朱标说道:“准奏,完成后回来领赏。”
“谢陛下。”
朱光隆说道:“最后一处,十一月,京师严寒,将有罕见低温。”
资源部官员上前一步道:“陛下,京师新建的水泥房屋,都有供暖,不过为此,京师每年冬天需要的煤、电消耗将大大增加,需要更多的运输力投入。”
朱标看向交通部官员,问道:“明年的卡车,多拨一些给资源部,要确保京师百姓冬天的取暖,周边地区也要有。”
之后,便是交通部、资源部、商部、医学部等等部门,全力抢夺卡车份额,都声称自己这边要为国为民。
对于这种资源争夺,在朱元璋时期,是很少有的,大多只有常遇春和徐达敢带头抢些好处。
自从朱标登基后,这样的争夺便渐渐多了起来。
朱标对此采取了温和态度,大明对贪腐是绝对的零容忍,这些官员如果只是为了让手下们工具多一些,轻松一些,博取的好处是为大家的,就没人会管。
哪怕这些官员偶尔也会凭借这些工具,得到一些好处,但朝廷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标很淡定,人总是要争的,以前这些官员都是为了自己、为了世家争取好处,只是往回捞好处,于大明而言只有坏处。
现在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让他们争夺工具的使用权,而工具的所有权则归于朝廷。
这样一来,因为大明国内的工具会越来越多,这些世家没办法将工具收回家族,让工具成为他们所有。
他们便会想尽办法使用工具,生产出更多东西,只有让工具创造更多价值,他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如此,大明的国力会迅速增加,物资变得丰富,所有大明百姓,才能过上温饱舒适的生活。
朱标给众多部门定了调子后,便宣布散朝了,让他们各自算出自己部门最少、最优数量的需求,交给交通部审核。
12月的复合型农场,放在了乐安州(滨州)。
此地有魏集驴肉、滨州盐田虾、无棣梭子蟹、沾化虾酱、武定府酱菜等,还有大山烧鸡、驴肉卷饼、芝麻酥糖、乔庄水煎包、锅子饼等。
山东布政使司正在经历一次长久的干旱,现在有了这个复合型农场,以乐安州为中心,六万八千多人可以被雇佣,这就是二十万人的吃饭问题将因此解决。
六万八千的劳力,每人每天干两个多时辰,干半年,这里的改变会非常大,之后可能爆发的瘟疫,也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投入。
今年十个复合型农业基地,雇佣68万人,能养活大概200万人,合计一共养活1600万人了。
同样的,今年又可以增加许多学校,培养学生新增加50万人。
养活1600万人,只是解决饿肚子问题,可这在古代己经是百姓们所想的极限,更何况大明每年以几十万人口数量完成扫盲。
这些人学了基础植物学、道德、基础法律、语文、数学等学科后,都会比以前普通农民更科学地种地。
以后大明还可以建立中等学府、高等学府,人才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多。
朱标虽然听说一旦学历高了,就会出现晚结婚、丁克什么的,会影响大明的人口,但他却觉得那不是问题。
只要大明保持大幅度的领先优势,能从全世界搜罗财富,让百姓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不需要每天996福报、007极限挑战;
让硕导、博导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一旦有两个及以上学生延迟毕业,便派人严查导师;
对于加班不给1.5倍、2倍、3倍工资的,全都予以重罚。
做到这些之后,朱标就不相信大明这些以后高学历的人会不乐意生孩子。
从朝廷大员的表现来看,越是能力强的人,大多生理需求也会很大,生孩子的动力也很强。
之前朝廷限制纳妾数量,就有不少人有反对的想法,他们的精力是真的旺盛,有几个还是一夜七次郎。
大明还在服役的,有54370个天兵。
6000雄英军到达十年期限,退役的雄英军己经有19000人。
一年期的雄英军达到15000人,服役中的雄英军恰好达到10万人,朱雄英一共拥有173370个忠于自己的持枪战士。
这退役的6000雄英军,分了两个方向,3000人一波。
第一波带领培训西年的24000个军队老兵 (25-35岁),成为第五批的捕头和捕快。
3000雄英军作为纪检,两人一组,分散到1500个县区,核查有没有腐败现象,大明捕头和捕快数量,达到8万人,距离27万的基本需求,还差19万。
第二波则是带领培训五年的22000个年轻士兵(17-25岁),进入各大州府,进行商业改革,将大明各种商业模式往前推广一步、两步,这个得看市场发展情况调整。
这些人都很年轻,经过这些年的培训,都是能在商场做出自己贡献的。
要说缺点也有,就是那种能掌控超大型公司的人才,几乎没有。
培训年的2275个军队老兵(25-35岁),带领一万个培训西年的军队老兵,继续前往东北,支持东北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