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云溪村裹着层薄薄的银纱,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青瓦白墙,卷着细碎的雪粒打在窗棂上。
林晚戴着草帽,正蹲在灵芝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小心翼翼地查看菌丝的生长情况。大棚里暖意融融,潮湿的泥土混合着菌菇特有的清香,与外面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突然,裤兜里的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闪烁着陌生号码。林晚用袖口蹭了蹭手上的泥土,按下接听键。
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啜泣声,断断续续的话语里,“白血病”“骨髓移植”几个字眼如重锤般砸在她心上。“晚晚……珊珊确诊白血病了,医生说要做骨髓移植……”是珊珊的母亲,声音沙哑得几乎认不出来。
林晚握着手机的手猛地收紧,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的眼前浮现出上个月和珊珊视频的画面——女孩穿着浅蓝色的厂服,对着镜头比出胜利的手势,虎牙尖尖,笑容灿烂,怎么也无法和“白血病”联系起来。
“嬢嬢,您先别慌,我马上想办法!”挂掉电话,林晚顾不上拍打身上的泥土,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委会跑去。
夜幕降临,云溪村开坝坝会的空地灯火通明。火塘中跳动的火苗将人们的脸庞映得通红,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燃烧的气息。
林晚站在中央,手里攥着诊断书,声音哽咽:“珊珊才23岁,在电子厂打工才三年,化疗费就要三十万。她爸妈己经把老宅抵押了……”
话音未落,人群中传来压抑的抽气声。
老支书颤巍巍地站起身,布满皱纹的手从怀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存折,声音发颤:“我捐五千,就当给娃买药!”
妇女议事会的李姐红着眼圈,抹着眼泪说:“咱们发动全村捐!人多力量大!”
大侄女小雨挤到前排,举起嫩的存钱罐,脆生生地说:“我把压岁钱都捐了!”
一时间,祠堂里热闹起来。村民们纷纷掏出钱包,你一百,我两百,还有人当场转账。
会计老陈戴着老花镜,在一旁认真记录着每一笔捐款。募捐箱很快堆满了现金和写满祝福的纸条,烛光摇曳下,那一张张纸条上的字迹仿佛都带着温度。
面对巨额医疗费的缺口,林晚意识到个体救助的局限性,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她连夜起草《云溪村大病救助实施方案》,明确“三层联动帮扶体系”:
1. 村级基础保障:紧急启动“乡村振兴大病救助基金”,除村民自愿捐款外,规定村集体产业利润的8%注入基金,首年筹集资金达50万元;设立“爱心物资流转站”,接收社会捐赠的药品、医疗器械,免费供困难家庭使用。
2. 政企联动兜底:与县医保局合作推出“防返贫补充医保”,为边缘贫困户购买商业保险,将癌症、白血病等20种大病的报销比例提升至90%;对接东西部协作企业,设立“大病家庭就业帮扶岗”,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患者家属,确保收入稳定。
3. 社会力量协同**:联合省红十字会开通“云溪健康守护”线上平台,定期发布救助案例,引入企业冠名捐赠、个人月捐等模式;与高校医学院共建“医疗志愿服务基地”,每月组织专家团队进村义诊,开展慢性病管理培训。
为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云溪村建立“大病风险预警机制”:
数据筛查:依托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自动抓取医疗支出超过家庭年收入50%的农户,生成“风险预警名单”;
入户核查:由“党员+村医+妇女代表”组成核查小组,每月走访重点家庭,例如为患尿毒症的王大叔家申请“低保提标”,将其报销比例从70%提升至85%,政府补助资金不足的由村集体收益利润补齐;
分类施策:
急救型帮扶:对突发大病家庭,72小时内启动“应急救助金”,最高可预支3万元;
发展型帮扶:为术后康复期患者提供“产业扶持包”,如免费发放灵芝菌种、电商培训名额,助其通过劳动增收;
照料型帮扶:针对失能患者,引入“居家护理服务”,由专业护工定期上门照料,费用由基金会补贴50%。
在推动大病救助的同时,林晚着力完善预防体系:
全周期健康管理:体检车增设“癌症早筛套餐”(包含胃镜、HPV检测等),为40岁以上村民建立“肿瘤标志物年度监测档案”,今年己筛查出3例早期肺癌、2例乳腺癌,均及时安排手术;
中医药干预试点:与省中医院合作,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定制化药膳包”,例如用云溪村种植的天麻、杜仲炖制降压汤,免费配送上门;
心理健康服务:邀请心理咨询师进村开展“阳光心灵” workshops,针对大病患者家属开设情绪管理课程,缓解其心理压力。
当珊珊顺利完成骨髓移植,带着康复的喜悦回到云溪村时,村口的“大病救助公示栏”己更新数据:基金成立半年来,累计救助12个家庭,发放救助金87万元,全村大病患者医疗自付比例降至12%。
更令人欣慰的是,患宫颈癌的李大姐通过“产业扶持包”成为灵芝种植能手,年收入超5万元;失独老人张叔在“居家护理服务”帮助下,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还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其他患者家庭送餐。
深春的云溪村,樱花盛开如粉色云霞。体检车再次开进村里,村民们有序排队,脸上多了份从容。
林晚望着人群中搀扶着母亲的珊珊,看着她袖口露出的“健康守护志愿者”红袖章,忽然明白:乡村振兴的温度,不仅是产业兴旺的红火,更是当生命遭遇寒冬时,能托举起希望的那双手,和永不熄灭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