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逃离实验室
北京的夏夜裹挟着令人窒息的热浪,凌晨三点的实验室却像座冰窖。中央空调发出低沉的嗡鸣,将恒温设定在 23 度,冷白色的荧光灯在天花板上滋滋作响,将操作台切割成明暗交错的格子。林晚摘下防护手套,指腹抚过培养皿冰凉的外壁,十二株水稻幼苗在淡蓝色营养液里舒展着嫩叶,如同被困在深海玻璃舱里的脆弱生命。通风管道传来单调的嗡鸣,与她加速的心跳声在寂静中交织。
这是她在中科院生物基因研究所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也是研究耐盐碱水稻的第 1095 天。从最初的基因图谱绘制,到如今初见成效的实验样本,每一步都浸透着她的心血。但此刻,电脑屏幕上闪烁的文档标题《院士申报核心成果数据汇总》却像一根刺,扎得她眼眶发疼。
“小林,把最新的数据整理好,明天要给领导汇报。” 导师的头像在对话框里泛着冷光。林晚盯着文件夹里标注 “绝密” 的压缩包,喉咙发紧 —— 这些数据里,有她连续三个月睡在实验室记录的观察日志,有反复验证过西百七十二次的基因编辑参数,而署名栏里,只有导师的名字。
她的目光扫过办公桌角落的牛皮纸袋,里面躺着三天前收到的专利证书。三个月前的场景突然在脑海中重现:那天深夜,她如往常一样核对数据,却发现最新一次实验结果被人为篡改。原本在中度盐碱地存活率仅 37% 的水稻样本,在文档里变成了 85%。她攥着实验记录本冲进导师办公室时,对方正在给某位领导打电话,语气谄媚:“您放心,我们的研究成果绝对能为地方政绩添彩……”
“这些数据都是假的!” 林晚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愤怒。可导师却摘下金丝眼镜,慢条斯理地擦拭镜片:“小林,科研也要讲究灵活性。上面需要成果,我们就得想办法呈现成果。”
从那天起,她开始利用私人时间,在宿舍的笔记本电脑上重新整理真实数据,并通过正规渠道提交了个人专利申请。专利局的审查异常严格,她提交了完整的实验日志、原始数据、基因编辑流程说明,甚至找来了同期进所的同事作为证人。经过漫长的三个月等待,她终于拿到了关键技术的个人专利证书。
“科学不该成为权力的装饰品。” 林晚低声呢喃,将存有个人专利数据的硬盘塞进帆布包。那些数据早己通过合法程序完成个人成果认定,不属于实验室机密范畴。推开通往走廊的防火门,消毒水的气味瞬间被闷热的夜风冲散,她望着城市天际线零星的灯火,想起专利申请通过那天,审查局的张局长握着她的手说:“年轻人,真正的科研价值,应该长在土地里。”
手机在这时震动起来,是母亲发来的视频。画面里,七十岁的母亲正蹲在田埂上,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无奈:“晚晚,今年的稻子又没长起来,地里的土硬得像石头……” 镜头扫过龟裂的稻田,几株枯黄的稻苗在风中摇曳,远处的溪流泛着诡异的褐色,岸边堆满了白色垃圾。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小时候,云溪村的夏天是金黄色的。清晨,她跟着爷爷去稻田插秧,赤脚踩在松软的泥土里,感受着生命的跃动;傍晚,蛙声与蝉鸣交织成曲,她和小伙伴们在溪流里捉螃蟹,溪水清澈见底,能看见小鱼穿梭在鹅卵石间。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火车站电子屏闪烁着凌晨西点十七分的绿光。林晚把车票紧紧攥在手心,票根上 “北京西 — 贵阳北” 的字样被汗水洇得发皱。候车大厅里,零星的旅客或坐或躺,疲惫写在每个人脸上。她站在进站口,望着墙上的巨幅城市宣传画,画里的高楼大厦光鲜亮丽,却让她感到无比陌生。
“旅客朋友们,开往贵阳北的 G81 次列车开始检票……” 广播声响起。林晚深吸一口气,最后回望一眼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背包里的硬盘硌着脊梁,却让她想起儿时在云溪村追逐萤火虫的夏夜 —— 这次,她要带着属于自己的科研火种,去照亮那片被遗忘的土地。
穿过检票口的瞬间,她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导师的电话。林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号码,犹豫片刻后按下接听键。
“小林,你在哪?” 导师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焦急。
“我要回云溪村。” 林晚平静地说。
“胡闹!你现在回来,项目怎么办?院士申报……”
“王教授,” 林晚打断他,“那些数据是我的个人研究成果,我己经合法申请了专利。科学研究应该求真求实,而不是成为某些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电话那头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传来冷笑:“你以为回了那个穷乡僻壤就能做出什么?那里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真正的科学,应该服务于土地和人民。” 林晚望着远处即将进站的列车,“云溪村需要我,那里的土地和乡亲,比任何头衔都重要。”
挂断电话,林晚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列车缓缓驶入站台,白色的车头在夜色中泛着微光,像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她提起背包,脚步坚定地走向车厢。
车厢内,空调的凉风驱散了些许暑气。林晚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靠窗的位置能看见站台的景象。站台上,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来回走动,搬运货物的工人推着小车匆匆而过,一切都显得那么忙碌而有序。她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云溪村的模样 —— 破旧的老屋、干涸的稻田、留守老人和孩子期盼的眼神。
“叮 ——”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同事李薇发来的消息:“晚晚,听说你要走?真的决定好了吗?”
林晚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决定了。这里不属于我,云溪村才是我该去的地方。”
“其实…… 我挺羡慕你的。” 李薇回复,“在这待久了,都快忘了做科研的初心是什么。”
收起手机,林晚望向窗外。列车缓缓启动,站台的灯光渐渐远去,城市的轮廓在夜色中模糊成一片光影。她打开背包,取出笔记本和笔,开始规划未来的蓝图:改良土壤、培育耐盐碱水稻、发展生态农业…… 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每一个计划都充满希望。
夜色渐深,车厢里的乘客大多进入了梦乡。林晚却毫无睡意,她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思绪飘得很远。她想起大学毕业时的豪言壮语,要在科研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想起第一次看到实验数据有突破时的喜悦;想起与导师理念不合时的迷茫与痛苦。而现在,所有的过往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列车穿越一个个隧道,黑暗与光明交替闪现。当第一缕晨曦染红天际时,林晚终于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小憩。梦里,她看到云溪村的稻田重新披上绿装,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孩子们在田埂上嬉笑奔跑,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