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阿妹赶海致富

第16章 旧靴子的新算盘

加入书架
书名:
渔村阿妹赶海致富
作者:
孤单的木木
本章字数:
6380
更新时间:
2025-07-02

大巴在镇北路口的石子路上碾出一声闷响,苏晚渔踩着碎石下车时,旧防水靴的裂痕又被扯大了半指。

她弯腰按住鞋尖,指腹触到海风里渗进来的潮气,凉得人皱起眉——这双跟了她三年的靴子,到底是撑不住了。

镇北五金店的招牌在暮色里泛着锈红,玻璃橱窗映出她的影子:蓝布衫洗得发白,背包带磨得起球,连发绳都是用渔网丝编的。

门帘“哗啦”一响,她刚跨进去,就听见柜台后传来女声:“小妹看啥?赶海用的工具都在左边货架。”

李姐正嗑着瓜子,油亮的指甲在账本上敲出轻响。

她抬头扫了眼苏晚渔的旧靴子,嘴角的笑就多了两分:“要防水靴?刚到的新货,专业级的。”

苏晚渔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三双橡胶靴并排立在木架上,黑亮亮的靴面泛着新橡胶的气味。

最便宜的那双标价280,她的指尖刚碰上去,李姐就凑过来:“这鞋底纹路是防滑的,靴筒到膝盖,防礁石刮伤。赶海人最金贵的就是脚,可不能省。”

她蹲下身,拇指压在靴底纹路里——深是深,可形状和市场上卖80块的普通款没差别。

爷爷教过她,好的赶海靴要靴头加钢板防牡蛎壳,可这双摸上去软趴趴的。

“能便宜点么?”她首起腰,声音里带着试探,“我常在镇上卖海货,以后进货还来您这儿。”

李姐的瓜子突然卡了喉咙,咳嗽两声才摆手:“哎哟小妹,我们这小本生意,进价都260呢。你看这皮料——”她扯了扯靴筒,橡胶发出“吱呀”响,“绝对耐造。”

苏晚渔没接话。

她摸出裤兜里的旧手机,翻出上个月拍的市场同款照片——同样的纹路,同样的软皮料,人家标180。

李姐的目光跟着她的手指晃,笑容渐渐僵在脸上。

“那我再转转。”她把靴子轻轻放回架上,转身时听见李姐在背后嘀咕:“现在小年轻真会讲价,以为我们赚多少似的。”

出了五金店,晚风卷着海腥味扑过来。

她沿着街走了三百米,在“福兴杂货”的霓虹灯前顿住——橱窗里摆着双和五金店同款的靴子,标价220。

“大姐,这靴子防水不?”她装成普通顾客,指尖划过靴头。

老板娘正给孙子喂饭,头也不抬:“防,橡胶的能不防?要的话200拿走,都是老客。”

苏晚渔掏出手机对比照片,镜头里两个靴筒的压纹分毫不差。

她捏着手机的手微微发紧——李姐至少多要了80块。

回村的中巴车在路口鸣笛时,她坐在候车亭的木凳上,把旧靴子脱下来搁在腿上。

裂痕里的海沙被路灯照得发亮,像颗颗小金子。

她摸出背包里的账本,“防水靴”那栏原本写着“预算300”,现在被她用铅笔重重划了道线,改成“暂不买”。

“爷爷说,穷家富路。”她对着靴子自言自语,指尖抚过裂痕,“可这钱够买十斤蛏子苗了,撒在滩涂上,过俩月能收百来斤。”

路灯次第亮起时,她忽然想起阿强。

那修鞋匠的棚子就在村头老槐树下,上次补渔网时,他用渔船缆绳给她编了捆海货的绳子,说“旧物改造最经用”。

旧靴子的橡胶面在她怀里渐渐暖起来,像块晒过太阳的礁石。

她把靴子重新套上脚,起身时听见裂痕“刺啦”一响,倒像是在应和她的心思——明天天亮,先找阿强问问,这双旧靴子,还能不能再撑半年。

中巴车的远光灯划破夜色时,她摸出兜里的干贝酱玻璃罐,罐子上还沾着白天摆摊时蹭的海蛎壳碎末。

晚风掀起她的衣角,她望着车窗外渐远的镇北灯火,嘴角慢慢来——赶海人嘛,旧靴子也能走出新算盘。

晨雾还没散透,咸湿的海气裹着炊烟从青瓦屋顶漫下来。

苏晚渔把旧靴子塞进帆布袋,袋口露出半截裂痕,像道灰白色的疤。

她系紧蓝布衫第二颗纽扣时,手指在衣袋里摸到账本边缘——昨夜新添的“修补费¥30”被铅笔压出浅浅的凹痕,像道刻在纸上的海沟。

村头老槐树下,修鞋匠阿强的棚子正飘着橡胶焦糊味。

他蹲在小马扎上,粗粝的手指捏着锥子,在一张渔网的破洞间穿针走线,补丁用的是渔船缆绳,编得比原网眼还密实。

苏晚渔走近时,他抬了抬眼皮,没说话,只指了指脚边的矮凳。

“阿强哥,帮我看看这靴子。”她把帆布袋放在他脚边,拉链“嘶啦”一声拉开,橡胶靴的裂痕立刻撞进晨光里。

阿强放下渔网,弯腰拾起靴子,拇指沿着裂痕来回,指节在靴面上压出淡白的印子。

他凑近看了看,又用指甲抠了抠裂痕边缘的橡胶——己经脆得掉渣了。

“能补。”他把靴子倒过来,靴底沾的海沙簌簌落进泥土里,“但橡胶老了,补完最多撑个把月。”

苏晚渔喉结动了动。

她盯着阿强手背上的老茧——和爷爷赶海时磨出的茧子一个形状,深褐色,硬得能刮牡蛎壳。

“得多少钱?”

“三十。”阿强从工具箱里摸出块黑色橡胶片,比着裂痕剪了个椭圆,“用船用胶补,防水。”

三十块。

她在心里算了笔账:上回卖梭子蟹,三斤赚了西十五;修补费够买半筐蛏子苗,但省下的二百五(李姐要价280,福兴200,修补30)能买把专业赶海钩——上次在镇上网店看到的,带倒刺的合金钢钩,抓章鱼洞正合适。

“补。”她摸出皱巴巴的纸币,数出三张十元,“麻烦您尽量补结实点。”

阿强没接钱,先抄起桌上的砂纸,对着裂痕来回打磨。

橡胶屑像黑色的雪,落在他洗得发白的蓝工装裤上。

“你这靴子跟了三年?”他突然开口,砂纸的沙沙声里,声音闷得像退潮的海。

苏晚渔一怔。

三年前爷爷走的那晚,她在床底翻出这双靴子——是爷爷年轻时穿的,鞋头还留着他用铜片打的防割层。

“嗯。”她应了声,喉间突然发紧,“爷爷说,老物件有海的脾气,比新的经用。”

阿强没再说话。

他用刷子蘸了船用胶,在裂痕和橡胶片上各涂了一层,等胶水半干时,精准地把橡胶片按上去。

锥子尖在边缘扎出细密的小孔,尼龙线穿过去,针脚像海边的贝壳纹路,整整齐齐。

苏晚渔看着他的手,突然想起爷爷补渔网的样子——也是这样,每一针都咬着牙使力,仿佛要把海的韧性缝进线里。

“好了。”阿强把靴子递回来时,裂痕己经被橡胶片严严实实盖住,针脚在晨光里泛着暗亮的光。

苏晚渔捏了捏修补处,硬邦邦的,比原皮料还结实。

她掏出账本,在“防水靴”栏划掉“暂不买”,新写一行:“修补费¥30,省下¥170(原预算300-修补30-福兴200差价?不,原计划是不买新的,所以省下的是福兴200 vs 修补30,即170)用于钩子采购。”

“谢了阿强哥。”她把靴子重新塞进帆布袋,起身时瞥见阿强脚边的渔网上,有截断了的钢缆,“那截缆绳要是不用……能给我么?”

阿强抬头看她,眼底浮起丝笑意。

他弯腰捡起钢缆,用钳子剪断一段,递过来:“拿去吧。赶海时捆蟹笼,比麻绳经用。”

日头爬到头顶时,苏晚渔的帆布袋里多了段钢缆,靴底的修补处隔着袜子传来微微的硬硌感——像块贴着皮肤的护身符。

她在菜市场摆完摊,数钱时特意把十七张十元单独摞成一沓,用橡皮筋扎紧,塞进贴身口袋。

那是买钩子的钱。

傍晚的潮水退得早,她坐在礁石上,望着退潮后的滩涂泛着金红色的光。

爷爷留下的铁铲靠在脚边,木柄被手汗浸得发亮,刀刃上还沾着半片蛤蜊壳。

她掏出帕子擦拭铲刃,金属和布料摩擦的沙沙声里,想起阿强补靴子时说的话:“老物件有海的脾气。”

“可海也在变。”她对着潮水轻声说。

上周在深水区摸到的章鱼洞,洞口比往年深了半尺,普通钩子根本探不进去;前天下暴雨,礁石缝里的梭子蟹躲得更偏,铁铲的刃口都磕出了豁。

工具得升级,但每一分钱都得用对地方——就像爷爷说的,赶海人要像潮汐,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她把铁铲抱在怀里,指尖抚过刃口的豁口。

忽然,滩涂远处传来收摊的吆喝声,是卖鱼的王伯在收拾摊位。

她望着王伯脚边的竹篓,篓底露出半截银光——是被丢弃的鱼钩,倒刺还闪着冷光。

晚风掀起她的衣角,苏晚渔望着那截银光,眼底慢慢浮起笑意。

她站起身,拍了拍裤腿的海沙,帆布袋里的旧靴子撞着钢缆,发出轻轻的响。

潮水还在退,滩涂露出更多的褶皱,像片等待被书写的海图。

而她的新算盘,才刚刚拨响第一粒算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