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亲启:
展信佳。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不知君可安好?吾于京中,一切安好,无需担忧。愿君身体康健,万事顺遂,长乐无忧。
……
秋水亲笔。”
顾秋水的信算不上多长,却很好安抚了慕容晟那颗不安的心。
信里顾秋水简单几笔讲述了自己为何长时间未回信的原因,向慕容晟道歉的同时还表达了感谢。
信的内容中规中矩,看不出顾秋水最近心情如何。但对慕容晟来说,这就是破冰的信号,秋水不生气了。
这几天,小林子明显感觉,自家主子心情十分不错,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如沐春风,批阅公文、同官员开会时都温和了不少。
小林子清楚,这是因为京城那位公子给终于给自家主子回信的缘故。
一些官员悄悄向小林子打听原因,小林子会告诉他们吗?当然不会,可别忘了他可是从皇宫跟着来到吴地的,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心里门清。
从回信开始,顾秋水与慕容晟恢复了联系。
他们在信中互相分享自己的生活、见闻,一切的一切,都凝聚在那一封封鸿书之中。
两人的信越写越长,却依旧感觉写写不够。明明只是写了几件小事而己,怎么一下就有好几页了呢?
鸿雁传书,相思无解。
短短两年时间,七十多封信,带来的不是情感的慰藉,而是愈发浓郁的思念,以及无法述说的爱意。
每次拿到信,无论身处何方,顾秋水都会第一时间打开阅读,了解慕容晟的近况。同样,慕容晟也是如此。
他们的感情随着鸿书的传递,变得越来越深,如今距离两人互表心意,只差一层薄薄的窗户。
只是吴地与京城相距千里,顾秋水与慕容晟能够在两年内互通了如此多封信,不仅要有足够多的资金,还要依靠权力。
吴地与京城之间有官方驿站为公文传递服务,有时候有公务需同京城商讨,慕容晟会把给顾秋水的信让驿卒顺带到顾府。
只是两地之间并没有特别频繁的公务交流,在无事时肯定是不能用官驿互通音讯。
于是,为了方便与顾秋水互传鸿书,同时还有便于商品互通的因素,慕容晟以端宁王身份背书,以官商合作为根本,官府、民间按比例出资为前提,筹办了一家半官半民的驿站。
其中,驿站由端宁王府作为官方主导一切大局,吴地、京城两地愿意加入的商人按出资比例享有权力。
驿站内部成立管理组织,共设两个主要管理人员,权力一致,相互监督。其中一名管理人员由端宁王府任命,另一名由各商人投票选出。
端宁王府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驿站的保护工作,负责提供信用背书、运输时的安全工作以及与京城官方的交接工作;商人选出的代表负责驿站内部诸如资金、经营模式等的管理。
除此外,驿站下设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等若干部门,由端宁王府与商人按规定派人出任。
总的来说,这个被取名为“京吴驿站”的驿站,不仅为解决了顾秋水、慕容晟两人的通信问题,还为两地的商人、民众提供了传信、治安、食宿的帮助。
永宁帝对慕容晟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没有表露支持,却暗中将御史等官员递上来的弹劾奏折压了下来。
对于慕容晟来说,官方公文交流依旧走官方驿站,至于其他私人信件,当然是走这个半官方驿站了。
不过投资运行这个驿站花费是巨大的,哪怕端宁王府只用出资一半,那也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作为这个驿站的受益者之一,顾秋水用强硬的态度,争取到了往驿站投资的机会——作为官方一方进行投资。
得益于顾秋水的奇思妙想,顾秋水这两年给那间胭脂铺提了不少新奇点子,胭脂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在各方(顾秋水的家人朋友)支持下书局顺利创办,加上顾秋水重新提笔写下的一个个颇有意思的小故事、收集的全国各地有意思的话本等,置于书局售卖,配上顾秋水曾经提议的说书先生、茶水间等,书局的生意还算不错。
说不上营收多高,但起码收支平衡,实现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书局故事的稳定产出,顾秋水还开展主持了一系列创作活动,以书局名义资助了好几位才思敏捷的书生进行文学创作。
这项在世人看来“玩物丧志”、“本末倒置”、“不务正业”的创作,却养活了数位名落孙山的书生。
他们之中大多属进京赶考却没能通过考试的贫困书生,顾秋水给他们提供了一份工作,保证他们能够在京城生存准备来年的考试。
况且这份工作十分轻松,还能顺便锻炼写作能力,虽不入名家之眼,在贫困考生中却算得上一份不错的工作。加之书局出话本都用别称而非本名,只要保密工作做好,谁知道你是哪位?
当然这两个铺子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顾秋水投资驿站,其他资金来源主要是靠顾秋水分到的家产。
顾秋水满十八周岁后,在顾母的主张下,把顾府家产一分为二,分别转移到顾秋水与顾秋晗的名下。
顾母是公平的,没有偏心哪个孩子,公正的把财产分成了两份,每个孩子一份,价值相等,不偏不倚。
由于顾秋水没有官职,顾秋晗心里担忧弟弟,同孙柔嘉商量过后把分得的一些资产给了顾秋水。
再加上其他因长辈的关爱而获得的金银财宝、商铺良田庄园,顾秋水华丽变身,成为了一个小富豪。
没有不良嗜好的顾秋水,除去自己一年吃穿住行的开销外,每年能攒下不少钱,拿出一部分投进驿站,还能省下些应对不时之需。
随着年龄的增大,顾秋水与慕容晟这明显不同寻常的通信方式,总算是引起了顾府众人的注意。
这两年,顾母每次向顾秋水说起亲事,要不是被他搪塞过去,就是被岔开话题,给他说的姑娘也被拒绝。
为了顾秋水的亲事,顾母不知愁了多久。
临近顾秋水及冠,这些日子顾母除了同儿媳妇一起筹备顾秋水的及冠礼外,就是在为小儿子的婚事担忧。
给顾秋水讲了那么多个姑娘,京城京外的都有,却全被拒绝了,这愁得顾母头发又白了两根。
小儿子的婚事怎么也同大儿子一样一拖再拖欸?
知道母亲担忧什么,孙柔嘉劝了顾母好几次。这没把顾母的愁绪劝下去,反倒让她越来越愁了。
这天,顾母正同顾父等人于膳厅用早膳,正巧听到下人来报有吴地来信。看着顾秋水迅速吃完碗中饭菜,一脸喜气放下碗筷,同他们行礼后迅速跑出屋子取信,顾母忍不住在心里感慨,哪怕临近及冠,秋儿还是这副喜形于色的模样。
但孙柔嘉一句“端宁王殿下与小叔的感情可真好啊!每个月都要写好几封信!”瞬间引起顾母的注意。
回想两人的通信频率,一个月三西封那都不算多,再想到端宁王如今同样尚未娶妻,不知为何,一个惊悚的想法从她脑中诞生,惊得她食不知味、难以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