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与北狄的这场交锋暂告一段落,然而雁门关内外,局势却愈发错综复杂。
战斗过后,雁门关内一片忙碌景象。士兵们忙着清理战场,救治伤员,修复被破坏的防御工事。苏烈、苏逸尘与楚凌轩聚在营帐内,气氛略显凝重。苏烈捋着胡须,率先打破沉默:“此次虽击退敌军,但呼韩邪单于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需早做打算。”
苏逸尘点头称是,说道:“父亲所言极是。孩儿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情报收集,深入了解敌军动向。他们既然可能采用骚扰战术,我们便要提前布防,不给他们可乘之机。”
楚凌轩心中虽对苏家仍有算计,但表面上也附和道:“苏将军父子所言甚是。只是这情报收集工作,需安排可靠之人,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三人商议决定,派出多支精锐侦察小队,乔装成牧民、商旅等,深入北狄领地,密切关注敌军一举一动。同时,在雁门关周边增设烽火台与瞭望哨,构建起严密的预警体系。
然而,就在他们积极筹备防御之时,内部却悄然出现了问题。楚凌轩的心腹将领赵虎,暗中与北狄勾结。原来,赵虎贪图北狄许下的重金与高官厚禄,答应为他们提供大楚军队的情报。他利用职务之便,将苏烈等人制定的防御计划、兵力部署等重要信息,偷偷传递给了北狄。
北狄那边,呼韩邪单于收到情报后,心中大喜。他与谋士们仔细研究,决定针对大楚的防御弱点,展开新一轮的骚扰行动。他们挑选出一批精锐骑兵,分成多个小队,趁着夜色,绕过雁门关的正面防线,从侧面山区的小道,对大楚边境的城镇和村落进行突袭。
一时间,大楚边境百姓惨遭荼毒,民不聊生。消息传到雁门关,苏烈父子心急如焚。苏逸尘主动请缨:“父亲,让孩儿率骑兵前去剿灭这些骚扰之敌,保护百姓。”苏烈虽担心儿子安危,但深知此事非他莫属,于是点头应允:“尘儿,你此去务必小心。这些敌人狡猾多端,切不可轻敌。”
苏逸尘点齐五千骑兵,马不停蹄地赶往边境。一路上,他眉头紧锁,心中思索着破敌之策。他深知,敌军采用游击战术,来无影去无踪,若想彻底剿灭,必须智取。
当苏逸尘率领骑兵赶到边境时,发现敌军己经撤离。百姓们哭诉着敌军的暴行,苏逸尘心中怒火中烧。他安抚好百姓后,立刻展开调查,试图找出敌军的踪迹。经过一番仔细搜寻,他发现了敌军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顺着线索追踪而去。
与此同时,京城中,楚宣帝派去的使者在瓦解北狄联盟一事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一个小部落的首领,在使者的威逼利诱下,开始动摇。他深知与北狄联合对抗大楚,胜算不大,且大楚给出的条件极为优厚。然而,他又担心北狄的报复,因此犹豫不决。
使者察觉到了他的顾虑,承诺大楚会派兵保护他们部落的安全。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这个小部落终于决定退出联盟。消息传到北狄营地,呼韩邪单于暴跳如雷。他深知,联盟一旦出现裂痕,便如大厦将倾,随时可能崩塌。为了稳定联盟,他决定加大对其他小部落的许诺,同时加快对大楚的骚扰行动,试图让大楚自顾不暇,无暇分化他们的联盟。
而在雁门关,苏逸尘追踪敌军来到了一片山谷。他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是个绝佳的伏击地点。联想到之前收集到的敌军行动规律,他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苏逸尘命令骑兵们下马,隐藏在山谷两侧的树林中。他让士兵们将马蹄包裹起来,避免发出声响,同时准备好强弓硬弩,等待敌军的到来。
果然,没过多久,一支北狄骑兵小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山谷。他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己经踏入了苏逸尘设下的陷阱。
当敌军全部进入山谷后,苏逸尘一声令下:“放箭!”顿时,山谷两侧万箭齐发,北狄骑兵毫无防备,纷纷中箭落马。山谷中顿时喊杀声西起,北狄骑兵顿时陷入混乱。
苏逸尘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的长枪上下翻飞,如蛟龙出海,每一次攻击都精准地命中敌人。在他的带领下,大楚骑兵们奋勇杀敌,将北狄骑兵小队杀得片甲不留。
首战告捷,苏逸尘并未放松警惕。他深知,这只是敌军的一支小股部队,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他迅速将此次战斗的情况以及缴获的敌军情报送回雁门关,同时继续在边境巡逻,防止敌军再次来袭。
苏烈收到消息后,对儿子的英勇和智谋深感欣慰。但他也清楚,北狄必定会展开报复。他一面命令苏逸尘继续坚守边境,一面与楚凌轩商议,如何加强雁门关的整体防御,应对敌军可能的大规模进攻。
楚凌轩心中虽有自己的算盘,但此时也明白大敌当前,若不团结一心,后果不堪设想。他表面上积极配合苏烈,暗中却依旧在寻找机会,试图削弱苏家在军中的影响力。
而在京城,楚宣帝密切关注着边关局势。他得知苏逸尘在边境取得胜利,心中稍感宽慰。但他也深知,北狄问题一日不彻底解决,大楚便一日不得安宁。他决定在政治和军事上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加大外交攻势,分化北狄联盟;另一方面,着手筹备更多的兵力和物资,以备边关不时之需。
此时的大楚,内有权力的暗潮涌动,外有北狄的虎视眈眈,局势犹如暴风雨前的平静,看似安宁,实则暗藏危机。苏烈父子、楚凌轩以及楚宣帝,他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思,在这场复杂的棋局中谋定而动,而最终的结局,究竟是大楚成功击退北狄,恢复边疆安宁,还是陷入更深的困境,一切都充满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