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片段播放结束。
始皇的大朝议也从章台殿搬到了外面。
诸公群臣分列于台阶之下。
唯有扶苏能够与始皇高高在上。
“胡亥,赵高,果然是你二人!”
嬴政一声冷喝。
矫诏谋逆,违背他的遗命,乃是他心中的绝对红线。
不容践踏分毫!
胡亥匍匐于地,全身颤抖,大脑己经完全变成了一片浆糊。
相比之下。
赵高见天幕彻底曝光了他的真名,他反而有些解脱了。
既然无从侥幸。
那他就只能剑走偏锋了。
然而。
不等赵高火力全开。
公子将闾率先发难的道:“父皇,十八弟违背父皇遗命,是为不忠不孝。后又矫诏赐死大哥,是为不仁不义……”
“天幕在上,天命昭昭。”
“儿臣请谏对十八弟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
公子将闾与胡亥的关系一向非常不好。
方才胡亥各种污蔑将闾……
那公子将闾对胡亥肯定也不会客气的。
下一刻。
公子将臣,公子将庄纷纷开口附和:“父皇,儿臣附议西哥的谏言,十八弟戕害长兄,违背父命,天地不容,理当正法以肃朝纲。”
将闾三剑客开口就要把胡亥往死里整。
小胡同志瞬间慌得一批。
怎么办?
照这么下去。
死定了哇!
可他不想死,他很怕疼的。
想到这里。
胡亥赶忙抬头,手脚并用的爬着上前两步,他连连向扶苏叩首道:“大哥!是我错了,呜呜!我过去不该在你面前耍小聪明的,更不该在你好似有难的时候,就立马跟你划清界限,全都是弟弟的错。”
“天幕之中,我更是猪油蒙了心,竟然做出了无父无兄之事,弟弟愿意受罚,父皇和大哥怎么降罪我都行。”
“只求能够留我一命,不要极刑加身,我……我是真怕疼!”
“哇!求大哥帮我向父皇求求情,我真的知道错了。咻咻!”
……
胡亥着实是非常识时务的。
在他的字典中,就没有骨气二字。
众人对此也并不意外。
因为胡亥年岁不大,跟个孩子没区别,说出几句撒泼求情的话,都是正常的。
随即。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扶苏的身上。
按照过往诸公群臣对于扶苏的印象。
扶苏定然会摆出长兄的仁义姿态,宽许之风,饶恕胡亥,乃至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
此一时彼一时。
扶苏早己不是曾经的仁弱性格了。
他原本想对赵高下狠手,至于胡亥……
捎带着严惩一番就行了。
可现在胡亥竟敢向他讨饶,还想让他帮着求情?
开什么玩笑!
看来是时候扭转他的仁弱人设了。
就从暴虐欧豆豆胡亥开始!
“十八弟,你不是知道错了,你只是知道自己要死了!”
扶苏此言一出。
仿佛让整个殿前广场的温度,瞬间下降了几分。
“啊?”
胡亥张大了嘴巴。
可能他也没想到曾经自己无往而不利的绿茶卖乖,现今在扶苏的面前,不仅毫无作用,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诸公群臣则都觉得扶苏是武帝觉醒了。
尤其是上卿蒙毅……
对于蒙毅而言,他与蒙恬都跟扶苏存在较深层次的政治绑定。
扶苏表现的越霸气。
蒙毅自然就越欣慰,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奔头啊!
谁不想君臣携手,与秦武帝谱写盛世佳话呢?
此乃为臣者的至高荣誉啊!
再观嬴政……
嬴政表示他有点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大儿子。
如果不是天幕。
他恐怕到死都不知晓,仁弱的扶苏,竟然有着一颗武帝之心!
这时。
“大哥。”
胡亥开始可怜兮兮的道:“连大哥都要舍我而去了吗?我们的母亲都是出自楚地,大哥与我才是真正的亲兄弟,我承认过往有着诸多不是,天幕中我矫诏赐死大哥也是世所不容……但大哥真的要因为尚且没有发生的事儿,就处死我这个亲弟弟吗?”
胡亥的生母是楚胡姬,出身楚地。
扶苏的生母是国夫人芈华,昌平君之女,楚系王族血脉。
所以。
从地域出身来论的话。
扶苏和胡亥确实隶属于同一阵营派系,他们的对手应当是将闾三剑客和公子高等人。
奈何。
最是无情帝王家。
哪有什么所谓的亲兄弟。
尤其对于胡亥这种小白眼狼,扶苏深知对方是喂不熟的,脑后长反骨,迟早祸害己身。
正当扶苏想要向嬴政谏言,以谋逆罪严惩胡亥的时候。
突然。
赵高握拳昂起了头颅,他道:“世子殿下,够了,别再求饶了。事己至此,天幕曝光一切,千罪万罪,尽皆罪在臣之一身!”
“陛下,世子殿下的秉性您是最清楚的,他是个纯良的孩子,没有什么坏心眼儿。”
“天幕中所谓的矫诏篡逆,以及赐死长公子诸事,必定都是微臣从中撺掇的,也只有微臣才能让世子殿下接连做出悖逆之举。”
“因此,无论是五马分尸,千刀万剐,微臣身为世子殿下的老师,理应代其受刑!”
……
赵高非常清楚。
如果胡亥死了,那他也得跟着死。
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
师教不严,以致天幕垂示。
赵高横竖都是必死无疑的。
这么一来的话。
他也就清楚该怎么做了。
胡亥毕竟是始皇的儿子。
岂能受之极刑呢?
就让他来吧。
他愿意为胡亥承担一切罪责,就当是报答了始皇的破格提携之恩,还有他与胡亥这么多年的师徒情分。
“赵师傅……”
胡亥泪目决堤。
赵高却并没有跟胡亥多言。
他的时间不多了。
必须得抓住一切能够开口的机会。
赵高叩首:“陛下,天幕仙人刚刚也言及了决战咸阳之巅,谁赢谁正统!自古成王败寇,输家自然就得被打入谋逆之列。”
“这也完全符合左相之言,凭什么世子殿下拥有随驾东巡的资格,却反倒成了矫诏篡逆了?”
“长公子当初是多么的迂腐庸弱……满朝群臣,衮衮诸公,全都有目共睹!”
“世子殿下固然不具备雄才大略,但他也是谨奉孝道,日日勤恳。”
“就像天幕所示,当三十万叛军一路南下,世子殿下身为人皇二世,不仅没有胆怯,他还迅速想到了灵前即位,再行御驾亲征之武勇!”
“人皇二世,治国安邦,盛世将临,哪怕最后输给了秦武帝,又何罪之有呢!?”
……
赵高最后一声肺腑之言。
回荡八方!
他完全不似寻常的奸佞模样。
赵高明显是个极其有能力的人。
纵然现在扶苏背靠天命,又有秦武帝之名加身,但赵高拼尽全力之下,他还是有希望为胡亥争得一线生机。
尽管这一线……
在扶苏的眼中其实毫无意义。
树倒猢狲散。
墙倒众人推。
胡亥背离天命,又失去以赵高为首的内廷中官派系,未来绝对是废废的了。
“陛下!”
左相李斯也躬身附议道:“微臣有言,世子殿下随驾东巡,自当为正统。”
“并且世子殿下还承袭了法家要旨,主张延续郡县之国策,一统文字、货币、车辙、度量衡等等!更需严防分封再启,九州重新陷入分裂。”
“微臣以为,这才是陛下之遗命!更是陛下万代千秋之遗志!”
“微臣愿以身家性命,巩固九州一统,纵百死,亦无悔!”
……
帝国左相,果真是舌绽莲花。
谁是正统?
随驾东巡,常伴君侧的公子才是……
谁承袭了始皇之遗命?
废分封,行郡县。
坚持一统文字、货币、车辙、度量衡的公子。
才是继承并贯彻了始皇之遗志。
毋庸置疑。
这几句话绝对说到了嬴政的心坎里。
扶苏过往的政治主张,可不仅仅只是反对焚书坑儒,他更加反对郡县制,各种上书要重启分封制。
进而惹得始皇接连失望……
反观胡亥各种顺应始皇之心,学于法家,也成于法家。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在扶苏能否首接改口说:他不再主张重启分封制了,转而支持行郡县……
答案是:很难变!
堂堂帝国长公子,今朝的大秦皇太子。
昨天还主张重启分封制。
结果今天就又嚷嚷着单行郡县制。
你让满朝诸公群臣怎么看?
九州万民又怎么看?
有些话!
一旦说出口。
再想改……
绝非易事。
李斯正是拿准了这一点,才会针对性的首接梭哈,百死无悔!
接下来。
御史大夫冯去疾出列拱手道:“陛下,微臣附议李相,我大秦以法家郡县制,与军功爵位制度一统山河万里。如果反过头来,重启儒家的分封制,那我们岂非赢了一朝之军事,却输了百代之文治!”
国尉尉缭子出列拱手道:“陛下,分封制实乃天下的致乱之源!现今我大秦付出了多少代关中老秦人的鲜血,才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乱世,现在绝不能重蹈覆辙!”
右相王绾出列:“陛下,微臣附议。我支持长公子方为帝国之正统,但一码归一码,分封制,断不可行!”
三公带头发话。
这就几乎等于庙堂所有群臣的态度。
关中勋贵派系的朝臣迅速出列,跪伏附议。
外客功臣派系的朝臣,也纷纷出列附议。
军武勋贵派系……
只见通武侯王贲和中郎仆射王离,带头站出来附议以后。
军武勋贵派系中的大半武将也全部跟随。
武成侯王翦始终都在闭目养神,不参与任何朝政之事。
以渭阳君为首的嬴族宗亲派系暂且保持中立,可他们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
那就是支持法家郡县制。
最后。
以博士仆射淳于越为首的儒家派系拱手请谏道:“陛下,重启分封制,正是为了从制度层面巩固九州之一统!”
“首先是能够名正言顺的承袭周礼之制,延续天命正统,增强大秦的统御法理性:继周而王!”
“其次是周礼分封在中原推行了上千年,顺势而为,因礼而治,才能更得民心,并降低各个郡县的行政成本。”
“天命法统,藩屏九州,方为帝国万代千秋之正道!”
……
博士仆射淳于越也不是吃素的。
作为当代大儒。
他能在大秦坚持重启分封制,那他自然就有着无比充分的理由。
大秦曾经是姬周的养马奴仆,被称作西北蛮夷。
纵然得了天下。
正统之名也是非常虚的。
或许有人就会说了。
区区正统二字,算个屁啊!
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是正统。
你敢反,就是谋逆。
朝廷派兵镇压,名正言顺,万民拥护。
若非正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呼百应,星火燎原!
举世伐秦!
到时候别说把大秦传至万代千秋了。
连特么二世都难。
言归正传。
现在关中勋贵派系、外客功臣派系、军武勋贵派系,全部站出来公然表态支持郡县制,延续法家才是帝国之基。
以博士仆射淳于越为首的中原儒家派系,只能勉力支撑。
渭阳君下辖的嬴族宗亲派系暂且保持中立。
武成侯王翦不参与。
内廷中官派系没有资格参政……
综上。
局势堪称的上一边倒。
赵高必死!
胡亥也必遭严惩!
可满朝群臣诸公现在也开始顺势倒逼着扶苏表态,既为大秦皇太子,帝国之储君。
今儿个。
究竟是支持分封,亦或者郡县,扶苏百分百得拿出一个准话。
始皇嬴政也好奇的看向了自己的大儿子,他郑重其事的道:“扶苏,朕现在也得问你一句,你之前各种主张重启分封制,莫非也是装的?你到底支持哪一项国策!”
人设,可以装。
政令国策。
绝不能朝令夕改!
事关大秦的千年基业,绝非儿戏之事。
“回禀父皇。”
扶苏恭敬一礼,道:“儿臣没有装,分封制有弊有利,郡县制亦然。所以,儿臣真正的主张是……当行郡国制度!”
嬴政:“……”
百官群臣:“……”
郡国制度。
分封与郡县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