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在时代激流中铸就发展之魂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高度,最终取决于其内在底蕴的厚度。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绝非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立于潮头、行稳致远的根本战略。它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吐故纳新,以赓续血脉的自觉守护精髓,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创新,在持续深化内涵中积蓄引领未来的磅礴之力。
丰富自身内涵,首在破除“内涵固化”的迷思,以开放心态拥抱吐故纳新。 历史反复昭示:凡视既有内涵为僵化堡垒者,终将被时代抛弃。晚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陈旧叙事,对世界工业文明的澎湃浪潮视而不见,终致风雨飘摇;相反,深圳经济特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打破思想藩篱,吸纳全球资本、技术与管理经验,在开放包容中锻造了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深圳奇迹”。真正的内涵丰富,恰在于其蓬勃不息的生命力与面向未来的“可生长性”。当前,面对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重构竞争格局,我们更需胸怀“两个大局”,以主动开放的姿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既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勇攀高峰;也要推动文化领域交流互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内涵的深度,从来不以封闭自守为尺度,而恰恰以有容乃大的开放格局为丈量。
丰富自身内涵,重在警惕“无根浮萍”的风险,以历史自觉守护精神命脉。 内涵的丰富绝非无源之水的盲目扩张,其根基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若失却文化主体性,任何外在的“丰富”都将如沙上筑塔。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密码,正在于对核心价值的执着坚守。从“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到“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这些精神基因构筑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守护这份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丰富内涵的基石。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系统梳理其思想精髓与当代价值,通过教育普及、载体创新,使其融入国民血脉;另一方面,必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在纷繁复杂的思潮碰撞中保持战略清醒,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确保丰富内涵的航向永不偏离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丰富自身内涵,贵在激活“内生动力”的引擎,以创新锐气开拓时代疆界。 内涵的丰富不仅是保护与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主动创造与迭代升级。缺乏创新的内核,再深厚的底蕴也可能在时代浪潮中褪色。从“西大发明”点亮人类文明曙光,到今日高铁纵横、北斗组网、墨子升空,一部中华文明史,正是不断突破前人、超越自我的创新史。面向未来,我们需将创新置于丰富内涵的核心位置。其一,要推动制度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束缚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其二,要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以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带动整体内涵质的飞跃。其三,要鼓励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支持文艺创作勇攀高峰,让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让文艺之美滋养民族心灵。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内涵更新的高度与速度。
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永续工程。它需要我们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在开放中保持定力,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在坚守中勇于突破。唯有如此,方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既守护好民族的精神家园,又不断拓展发展的崭新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永不枯竭的深厚伟力。当亿万人民在共同的精神血脉与价值追求中凝聚起磅礴力量,中国号巨轮必将在历史洪流的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