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鸿微微垂首,在讲台旁踱步。
张翰林的话,着实让他欢喜。
小小年纪就有这份才能,对诸子百家皆有领悟,若是得到名家指点,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但!
张翰林最后这句话。
很严重。
非常严重!
王权学派虽妙,却还差了一些火候,稚嫩了一些!
这话能说吗?
王权学派始于老庄,成于非子,至今已经有近五百年传承。
数百年来,王权学派的弟子遍布天下。
战国之时,天下各国掌权者皆是王权弟子。
虽然大商立国后,以李子学说为国本,奉行李子之术。
但王权学派依旧兴盛,在朝野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
王权学派始于老庄。
老庄,庄氏始祖!
庄氏,天下世族之首!
莫说一个小小的皇子,便是皇帝来了,说起庄氏家族,也要奉之以敬语,称之为殷山公!
赞老庄为殷山圣公。
你一个小小皇子,稚子之龄,竟然质疑王权学派的先贤们。
这事可就严重了。
若是王权学派学说幼稚,岂不是说明他们这些王权弟子幼稚?
你质疑的何止是王权学派的先贤,更是王权学派弟子们的立身之道。
此事若是传出去,必将天下躁动。
毕竟这话出自皇子,而非普通俗人。
皇子的言行,不论是否愿意,都意味着皇室的看法,皇室的想法,也必将被人如此解读。
鸿轩思索着,顷刻间便已经意识到张翰林的处境何等凶险。
他双手负于身后,走了三圈,这才停下脚步,转身看向张翰林。
贺鸿眼神怜惜,郑重道:“你可知,王权学派始于老庄,成于非子。”
“数百年来,无数先贤洞察古今,不断完善。”
“纵观天下,论及治国精要,王权学派当居高位。”
“你年纪尚幼,虽博览群书,颇有建树,但切不可如此狂妄。”
贺鸿虽然很想知道,张翰林到底哪来的底气,竟敢说王权学派略显幼稚。
但他更明白,这个话题不能在这里讨论,更不能现在询问。
如今唯有将张翰林那句对王权诸子的质疑,变成小孩子不懂事,才能保全他的性命,否则~~~
危矣!
四目相视,张翰林看懂了贺鸿眼中的关切与爱护。
但!
他等不了。
还有一年,太子就要被废。
还有五年,商桓帝就要归天。
若是不能在一年内坐稳太子宝座,将来几乎不可能再有替代太子的合法途径。
所以~~~
养名,养望,必须要快!
张翰林深吸了气,平静道:“王权学派的核心是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集天下之权于君主一人。”
贺鸿脸色微变,看向张翰林的目光多了几分恼怒。
这小子,真是不识好歹。
只是,骂归骂,张翰林已经开口,这件事也就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贺鸿只能强压着怒气,又略带疑惑与好奇,郑重道:“不错,中央集权正是王权学派的核心。”
“你莫非认为,这便是王权学派的不足之处?”
张翰林平静道:“君主集天下之权于一身,故而非子也提出了对君主的要求。”
“一:独揽大权。”
“《非子·内储说下六微》曾言: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壅。”
“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故君先见所赏,则臣鬻之以为德;君先见所罚,则臣鬻之以为威。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非子要求,君主必须将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自已手中,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等。”
“认为权势不可以借人,君主不能将权势分给他人,否则会导致权力旁落,危及自身统治。他强调君主应掌控生杀予夺的大权,通过赏罚二柄来控制臣民的行为。”
“二:树立权威。”
“《非子·问辩》曾言: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非子要求:君主需要树立绝对的权威,使臣民敬畏。”
“他主张君主应利用自已的权势来威慑群臣和百姓,让他们不敢轻易违抗命令。君主的命令一旦下达,就必须严格执行,令行禁止是维护君主权威的重要体现。”
“三:深藏不露。”
“《非子·主道》曾言: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非子要求:君主应保持神秘莫测的形象,不让臣子轻易揣摩到自已的心思和意图。”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能轻易表露自已的喜好和欲望,以免被臣子利用来谋取私利。”
“例如,君主在听取臣子意见时,要表现得冷静客观,不轻易表态,从而使臣子不敢有所隐瞒或欺骗。”
“四:以静制动。”
“《非子·主道》曾言: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扬权》曾言: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
“非子要求:君主在处理政务时要保持冷静和沉着,不轻易被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所左右。”
“通过观察和分析臣子的行为和言论,君主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君主以静为原则,让事物自然发展,然后根据结果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五:察奸防奸。”
“《非子·八经》曾言: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行参必拆,揆伍必怒。不拆则渎上,不怒则相和。”
“拆之征足以知多寡,怒之前不及其众。观听之势,其征在比周而赏异也,诛毋谒而罪同。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
“非子要求:君主必须具备识别奸臣和防范奸臣的能力。”
“非子认为奸臣会为了自已的私利而蒙蔽君主、危害国家,君主应运用各种手段来洞察奸臣的阴谋诡计。”
“所谓参伍之道:通过多方面的比较检验来谋取更多的功效,通过交互衡量来追究过失。进行比较检验时必须把事物加以分解,进行交互衡量时必须严词督责。不把事物加以分解,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词督责,臣下就会互相勾结。”
“分解事物进行检验的结果足以了解事情的利弊得失,严词督责之前不要把意图暴露给众人。”
“观察臣下行为和听取臣下言论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发现臣下结党营私就奖赏那些和他们不同的人,对于不告发坏人坏事的要和坏人同罪。”
“言论要综合各方面的头绪,一定要根据地利来衡量,参照天时来谋划,用具体事物来验证,用人情常理来考察。”
“六:制定明确的法律。”
“《非子·难三》曾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非子要求:君主应制定一套明确、公正、公开的法律制度。”
“让大臣,百姓,各自清楚知道自已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法律要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不能因人而异、朝令夕改。”